当x86和Arm统治数据中心十余年后,一家GPU巨头正悄悄将十亿颗RISC-V核心嵌入其系统。如今,它决定拆除CPU架构的围墙。
2025年7月,上海张江科学会堂。英伟达硬件工程副总裁Frans Sijstermanns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上宣布:英伟达正式启动CUDA向RISC-V架构的移植工作。
这个决定意味着长期以来仅支持x86与Arm两大架构的CUDA生态,首次向开源指令集敞开大门。
“CUDA是C语言和C++语言的拓展,现在CUDA只在x86和Arm上得以部署、还没有在RISC-V上面部署,但是我们正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我们要将CUDA也移植到RISC-V的架构上。” Sijstermanns在演讲中表示。
01 两种革命性技术的本质碰撞
CUDA与RISC-V代表了近二十年计算架构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要理解它们融合的意义,需要首先理解各自的技术本质。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由英伟达在2006年推出,已成为GPU并行计算的事实标准。它的核心创新在于通过扩展C/C++语言,使开发者能够高效利用GPU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
在AI时代,CUDA已成为连接软件与GPU算力的核心工具,让GPU能够高效处理AI训练、科学计算等复杂计算任务。
RISC-V则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原理设计的开源指令集架构。其最大优势在于开放性和灵活性——允许任何企业自由设计、制造和销售基于RISC-V的芯片和软件,无需支付高昂的授权费用。
这种开源特性为芯片开发商提供了经济且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表:CUDA与RISC-V核心技术特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