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能否预测细胞的未来?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不必一管管地做实验,就能在计算机中模拟细胞对基因敲除、药物处理乃至微环境变化的反应。这不再是科幻,而是“虚拟细胞”(Virtual Cell)研究的宏大目标。然而,当前各家模型精度参差、评价标准不一,真正能衡量谁更接近“真实细胞”的指标在哪里?
为此,Cell 近期发文 Virtual Cell Challenge: Toward a Turing test for the virtual cell 提出——借鉴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CASP模式,创立首届“虚拟细胞挑战赛”,力图通过统一平台、公开数据和多维指标,为“细胞版图灵测试”搭建舞台。
挑战赛官网:https://virtualcellchallenge.org
专属数据集:Arc Virtual Cell Atlas https://arcinstitute.org/tools/virtualcellatlas
二、核心观点:为什么要办“虚拟细胞挑战赛”?
-
缺乏统一评测
过去模型多以内部数据或单一指标自我验证,难以横向比较,也无法推动社区形成共识。 -
数据质量与泛化能力成为瓶颈
现有扰动数据往往实验条件各异,模型容易“记忆”而非真正“理解”细胞生物学原理。 -
竞赛激发创新,汇聚社区智力
就像CASP让蛋白质折叠预测技术一飞冲天,一场公开、公平、年度化的竞赛能够集中力量解决评测与数据双重难题。
三、挑战赛设计亮点
1. 任务定位:上下文泛化
- 参赛者需在部分已知扰动数据(few-shot)帮助下,预测人胚胎干细胞(H1 hESC)中新基因敲低的全基因表达反应。
- 聚焦“跨细胞类型、跨条件”真实科研场景,强调模型对新情境的适应能力。
2. 高质量专属数据集
- 300 个基因扰动、约 30 万 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数据;
- 使用 10x Genomics Flex 平台,单细胞覆盖度和测序深度经优化,确保每个扰动平均 1,000 细胞以上;
- 数据分为训练集(150 基因)、实时验证集(50 基因)及最终盲测集(100 基因),边比赛边迭代。
3. 多维度评测指标
指标名称 | 评测内容 | 意义 |
---|---|---|
差异表达评分(DE score) | 模型预测的差异基因与真实实验差异基因的匹配度 | 反映生物学解释力,判断模型是否捕捉关键基因响应 |
扰动判别评分(Perturbation score) | 对比不同扰动效果的排名一致性 | 测试模型区分不同扰动细微差异的能力,防止“千篇一律”预测 |
全基因 MAE(Mean Absolute Error) | 模型对所有基因表达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 全面检验模型整体拟合水平,补齐前两项的局部性局限 |
- 综合评分机制:结合三者加权排名,并设置各项阈值,确保模型平衡发展。
4. 支持跨团队协作与开源
- 官方提供 Virtual Cell Atlas、Tahoe-100M 等大规模公开扰动数据,以便模型预训练与对比;
- 公开排行榜与代码仓库,鼓励社区共享最佳实践、优化数据处理流程。
四、未来展望
-
推动标准化数据生产
挑战赛配置的高质量单细胞功能组学(scFG)实验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将成为行业示范,指导后续数据集构建。 -
向多组学、多扰动组合迈进
今后赛题将扩展至蛋白组、表观组及时间/空间多模态数据,挑战更复杂的“多维细胞行为预测”。 -
开源竞赛催生工具生态
随着竞赛热度提升,可预见涌现一批针对 perturb-seq 数据处理、few-shot 适配、模型可解释性等方向的开源库与平台。 -
面向临床与药物开发的应用
一旦虚拟细胞预测精度达到实用水平,就能在药物靶点筛选、剂量优化、组合疗法设计等环节发挥辅助作用,大幅降低实验成本和周期。
- 生信/算法开发者,可关注竞赛数据发布,针对few-shot、域适应等方向进行技术突破;
- 干实验科学家,可思考如何将高通量 perturb-seq 数据与既有模型框架结合,实现“实验前”预测和“实验后”验证的闭环。
五、结语
“虚拟细胞挑战赛”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项行业倡议:用统一的标准和数据打通虚拟细胞模型的“最后一公里”,让AI预测真正贴合生物学真实世界。无论你是算法专家、单细胞技术开发者,还是药物发现研究者,都值得持续关注这场赛事。
原文 & 项目链接
-
Cell 评论文章:《Virtual Cell Challenge: Toward a Turing test for the virtual cell》
-
挑战赛官网:https://virtualcellchallenge.org
-
Arc Virtual Cell Atlas https://arcinstitute.org/tools/virtualcellat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