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向对象三大特性相关
1.1 三大特性
- 封装:对抽象的事物抽象化成一个对象,并对其对象的属性私有化,同时提供一些能被外界访问属性的方法;
- 继承:子类扩展新的数据域或功能,并复用父类的属性与功能,单继承,多实现;
- 多态:通过继承(多个⼦类对同⼀⽅法的重写)、也可以通过接⼝(实现接⼝并覆盖接⼝);
1.2 Java与C++区别
- c++支持多继承,并且有指针的概念,由程序员自己管理内存;
- Java是单继承,可以用接口实现多继承,Java不提供指针来直接访问内存,程序内存更加安全,并且Java有JVM⾃动内存管理机制,不需要程序员⼿动释放⽆⽤内存。
1.3 多态实现原理
多态的底层实现是动态绑定,即在运行时才把方法调用与方法实现关联起来。
静态绑定与动态绑定:
- 一种是在编译期确定,被称为静态分派,比如方法的重载;
- 一种是在运行时确定,被称为动态分派,比如方法的覆盖(重写)和接口的实现。
多态的实现: 虚拟机栈中会存放当前方法调用的栈帧(局部变量表、操作栈、动态连接、返回地址)。多态的实现过程,就是方法调用动态分派的过程,如果子类覆盖了父类的方法,则在多态调用中,动态绑定过程会首先确定实际类型是子类,从而先搜索到子类中的方法。这个过程便是方法覆盖的本质。
1.4 static和final关键字
-
static:可以修饰属性、方法
- 修饰属性: 类级别属性,所有对象共享一份,随着类的加载而加载(只加载一次),先于对象的创建;可以使用类名直接调用。
- 修饰方法: 随着类的加载而加载;可以使用类名直接调用;静态方法中,只能调用静态的成员,不可用this;
-
final: 主要⽤在三个地⽅:变量、⽅法、类。
- 修饰变量: 如果是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则其数值一旦在初始化之后便不能更改;如果是引⽤类型的变量,则在对其初始化之后便不能再让其指向另⼀个对象。
- 修饰方法: 把⽅法锁定,以防任何继承类修改它的含义(重写);类中所有的private⽅法都隐式地指定为final。
- 修饰类: final修饰类时,表明这个类不能被继承。final类中的所有成员⽅法都会被隐式地指定为final⽅法。
注:想要让一个类不能被继承的两种方式:
- 使用final关键字修饰;
- 私有化构造器,但对内部类无效;
1.5 抽象类和接口
抽象类: 包含抽象方法的类,即使用abstract修饰的类;抽象类只能被继承,所以不能使用final修饰,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
接口: 接口是一个抽象类型,是抽象方法的集合,接口支持多继承,接口中定义的方法,默认是public abstract修饰的抽象方法;
相同点:
-
都不能被实例化;
-
都可以定义抽象方法,子类/实现类必须覆写这些抽象方法;
不同点:
抽象类 | 接口 | |
---|---|---|
构造方法 | 有 | 没有 |
普通方法 | 可以包含 | 只能是public abstract修饰抽象方法(Java8之后可以) |
成员变量 | 可以定义各种类型 | 只能是public static final修饰的静态常量 |
继承 | 单继承 | 多继承 |
使用场景:
抽象类:既想约束子类具有共同的行为(但不在乎其如何实现),又想拥有缺省的方法,又能拥有实例变量;
接口:约束多个实现类具有统一的行为,但是不在乎每个实现类如何具体实现;实现类中各个功能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联系;
1.6 反射原理以及使用场景
Java反射: 是指在运行状态中,对于任意一个类都能够知道这个类所有的属性和方法;并且都能够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
反射原理: 反射首先是能够获取到Java中的反射类的字节码,然后将字节码中的方法,变量,构造函数等映射成相应的Method、Filed、Constructor等类。
// 如何得到Class的实例?
YourClassName.class //本质是一份字节码
使用场景:
- 开发通用框架: 反射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开发各种通用框架。很多框架(比如 Spring)都是配置化的(比如通过XML文件配置JavaBean、Filter等),为了保证框架的通用性,需要根据配置文件运行时动态加载不同的对象或类,调用不同的方法。
- 动态代理: 在切面编程(AOP)中,需要拦截特定的方法,通常,会选择动态代理方式。这时,就需要反射技术来实现了。
JDK:spring默认动态代理,需要实现接口;
CGLIB:通过asm框架序列化字节流,可配置,性能差; - 自定义注解: 注解本身仅仅是起到标记作用,它需要利用反射机制,根据注解标记去调用注解解释器,执行行为。
2. 数据结构
2.1 ArrayList
- 底层基于数组实现,支持对元素进行快速随机访问,适合随机查找和遍历,不适合插入和删除(因为从ArrayList的中间位置插入或者删除元素时,需要对数组进行复制和移动,代价比较高)。
- 默认初始大小为10,当数组容量不够时,会触发扩容机制(扩大到当前的1.5倍),需要将原来数组的数据复制到新的数组中。
2.2 LinkedList:
- 底层基于双向链表实现,适合数据的动态插入和删除;
- 内部提供了List接口中没有定义的方法,用于操作表头和表尾元素,可以当作堆栈、队列和双向队列使用。(JDK官方推荐使用基于linkedList的Deque进行堆栈操作)。
ArrayList与LinkedList区别:
都是线程不安全的,ArrayList适用于查找的场景,LinkedList适用于增加、删除多的场景。
怎么实现线程安全?
可以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List list)函数返回一个线程安全的ArrayList集合(比如:CopyOnWriteArrayList)。
2.3 List快速遍历和安全失败
- 遍历元素的3种方式(以删除元素为例)
// 1. 普通for循环遍历
for(int i=0; i < list.size(); i++) { if(list.get(i) == 5) list.remove(i);
}// 2. 迭代遍历
Iterator<Integer>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 Integer value = it.next(); if(value == 5) { list.remove(value); }
}// 3. foreach遍历
for(Integer i:list) { if(i==3) list.remove(i);
}
- 遍历过程中的失败处理方式
- fail—fast(快速失败): 当异常产生时,直接抛出异常,程序终止。fail-fast主要是体现在当我们在遍历集合元素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迭代器,但在迭代器遍历元素的过程中,如果集合的结构(modCount)被改变的话,就会抛出异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防止继续遍历。这就是所谓的快速失败机制。
- fail—safe(安全失败): 采用安全失败机制的集合容器,在遍历时不是直接在集合内容上访问的,而是先复制原有集合内容,在拷贝的集合上进行遍历。由于在遍历过程中对原集合所作的修改并不能被迭代器检测到,所以不会触发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java.util.concurrent包下的容器都是安全失败,可以在多线程下并发使用,并发修改。
缺点:基于拷贝内容的优点是避免了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但同样地,迭代器并不能访问到修改后的内容,即:迭代器遍历的是开始遍历那一刻拿到的集合拷贝,在遍历期间原集合发生的修改迭代器是不知道的。
2.4 HashMap
可以看这篇文章,基本涵盖所有常见面试考点
- 底层数据结构:
- JDK1.7 : 数组和链表 结合在⼀起使⽤,也就是链表散列。如果相同的话,直接覆盖,不相同就通过拉链法解决冲突。扩容翻转时顺序不一致使用头插法会产生死循环,导致cpu100%
- JDK1.8 :采用了数组+链表+红黑树;当链表⻓度⼤于阈值(默认为 8-泊松分布),数组的⻓度大于 64时,链表将转化为红⿊树,以减少搜索时间。(解决了tomcat臭名昭著的url参数dos攻击问题)
- 扩容情况:默认的负载因子是0.75,如果数组中已经存储的元素个数大于数组长度的75%,将会引发扩容操作。
- put操作流程
- 哈希函数:通过hash函数(优质因子31循环累加)先拿到key的hashcode,是一个32位的值,然后让hashcode的高16位和低16位进行异或操作。该函数也称为扰动函数,做到尽可能降低hash碰撞,通过尾插法进行插入。
- 容量为什么始终都是2^N: 先做对数组的⻓度取模运算,得到的余数才能⽤来要存放的位置也就是对应的数组下标。这个数组下标的计算⽅法是“ (n - 1) & hash ”。(n代表数组⻓度)。方便数组的扩容和增删改时的取模。
2.5 ConcurrentHashMap
可以通过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来实现线程安全;Hashtable 是原始API类,通过synchronize同步修饰,效率低下;ConcurrentHashMap通过分段锁实现,效率较比Hashtable要好。
ConcurrentHashMap的底层实现:
- JDK1.7的ConcurrentHashMap 底层采⽤ 分段的数组+链表 实现;采用 分段锁(Sagment) 对整个桶数组进⾏了分割分段(Segment默认16个),每⼀把锁只锁容器其中⼀部分数据,多线程访问容器⾥不同数据段的数据,就不会存在锁竞争,提⾼并发访问率
- JDK1.8的 ConcurrentHashMap采⽤的数据结构跟HashMap1.8的结构⼀样,数组+链表/红⿊树;摒弃了Segment的概念,⽽是直接⽤ Node 数组+链表+红⿊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通过并发控制synchronized和CAS来操作保证线程的安全。
2.6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序列化的意思就是将对象的状态转化成字节流,以后可以通过这些值再生成相同状态的对象。对象序列化是对象持久化的一种实现方法,它是将对象的属性和方法转化为一种序列化的形式用于存储和传输。反序列化就是根据这些保存的信息重建对象的过程。
序列化: 将java对象转化为字节序列的过程。
反序列化: 将字节序列转化为java对象的过程。
优点:
- 实现了数据的持久化,通过序列化可以把数据永久地保存到硬盘上(通常存放在文件里)Redis的RDB
- 利用序列化实现远程通信,即在网络上传送对象的字节序列。Google的protoBuf。
反序列化失败的场景: 序列化ID:serialVersionUID不一致的时候,导致反序列化失败。
2.7 String
String使用数组存储内容,数组使用final修饰,因此String定义的字符串的值也是不可变的。
StringBuffer对方法加了同步锁,线程安全,效率略低于StringBuilder。
3. Java异常体系
Throwable是Java语言中所有错误或异常的超类。下一层分为Error 和Exception。
3.1 Error
是指java运行时系统的内部错误和资源耗尽错误。应用程序不会抛出该类对象。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错误,除了告知用户,剩下的就是尽力使程序安全的终止。
3.2 Exception
包含:RuntimeException、CheckedException。
-
编程错误
- 语法错误(也称编译错误)是在编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由编译器检查发现语法错误。
- 逻辑错误指程序的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可以通过调试定位并发现错误的原因。
- 运行错误是引起程序非正常终端的错误,需要通过异常处理的方式处理运行错误。
-
**RuntimeException:**运行时异常,程序应该从逻辑角度尽可能避免这类异常的发生。如NullPointerException、ClassCastException ;
-
**CheckedException:**受检异常,程序使用trycatch进行捕捉处理;如IOException、SQLException、NotFoundException;
4. 其他
4.1 构造方法
- 可以被重载,只有当类中没有显性声明任何构造方法时,才会有默认构造方法。
- 没有返回值,构造方法的作用是创建新对象。
4.2 初始化块
- 静态初始化块的优先级最高,会最先执行,在非静态初始化块之前执行。
- 静态初始化块会在类第一次被加载时最先执行,因此在main方法之前。
4.3 This
- 代表当前对象的引用。当前对象指的是调用类中的属性或方法的对象。
- 不可以在静态方法中使用。静态方法不依赖于类的具体对象的引用。
4.4 重写和重载的区别
- 重载:指在同一个类中定义多个方法,这些方法名称相同,签名不同。
- 重写:指在子类中的方法的名称和签名都和父类相同,使用override注解。
4.5 Object类方法**
- toString默认是个指针,一般需要重写;
- equals比较对象是否相同,默认和==功能一致;
- hashCode散列码,equals则hashCode相同,所以重写equals必须重写hashCode;
- finalize用于垃圾回收之前做的遗嘱,默认空,子类需重写;
- clone深拷贝,类需实现cloneable的接口;
- getClass反射获取对象元数据,包括类名、方法;
- notify、wait用于线程通知和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