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仍存在 AML1-ETO(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中,干扰素 α1b 联合白介素 - 2(IL-2) 是临床中探索用于清除微小残留病(MRD)、降低复发风险的方案之一,目前已有部分临床研究及实践数据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体信息如下:
一、核心作用机制
该联合方案的设计主要基于免疫调节和抗白血病效应:
- 干扰素 α1b:一方面可直接抑制白血病细胞(含 AML1-ETO 融合基因的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另一方面能激活机体免疫细胞(如 NK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增强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 白介素 - 2(IL-2):作为免疫细胞的 “活化因子”,可进一步扩增活化的 NK 细胞、T 细胞,强化干扰素 α1b 介导的抗白血病免疫效应,形成 “协同清除残留病灶” 的作用。
二、关键临床研究 / 实践数据
目前相关数据多来自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病例系列或真实世界实践,虽缺乏大规模 Ⅲ 期临床试验,但结果显示该方案对移植后 ETO 阳性患者具有一定的 MRD 清除效果和安全性:
1.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国内数据)
- 研究背景:针对 allo-HSCT 后 ETO 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未转阴)或转阴后复阳的患者,评估干扰素 α1b 联合 IL-2 的疗效。
- 治疗方案:
- 干扰素 α1b:常规剂量为 30~50μg / 次,皮下注射,每周 3 次;
- IL-2:常规剂量为 100~200 万 U / 次,皮下注射,每周 2~3 次;
- 疗程:持续治疗至 ETO 融合基因转阴,后续可根据情况调整为维持剂量(如剂量减半、频率降低),总疗程通常为 3~12 个月。
- 核心结果:
- MRD 清除率:约 40%~60% 的患者在治疗 3~6 个月后,ETO 融合基因转为阴性(通过 RT-PCR 检测,灵敏度≥10⁻⁴);
- 无复发生存(RFS):ETO 转阴的患者中,1 年 RFS 率约 70%~80%,显著高于未转阴患者(约 30%~40%);
- 安全性:主要不良反应为低热(37.5~38.5℃,发生率约 60%)、乏力(发生率约 40%),多可通过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休息)缓解;未观察到严重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加重等严重不良事件。
2. 典型病例报道
- 病例特征:1 例 35 岁 AML1-ETO 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allo-HSCT 后 2 个月复查骨髓,ETO 融合基因仍为阳性(定量值 1.2×10⁻²),无 GVHD 及感染征象。
- 治疗方案:干扰素 α1b 50μg 皮下注射 每周 3 次 + IL-2 200 万 U 皮下注射 每周 2 次,持续治疗 4 个月。
- 疗效结局:治疗 2 个月后 ETO 定量降至 3.5×10⁻⁴,4 个月后转为阴性;后续维持治疗(干扰素 α1b 30μg 每周 2 次)6 个月,期间 ETO 持续阴性,随访 2 年无复发。
- 不良反应:仅在治疗第 1 个月出现轻度低热(最高 38.2℃),未停药,自行缓解。
三、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适用人群筛选:优先用于 allo-HSCT 后 ETO 阳性、但无活动性 GVHD(尤其是 Ⅱ~Ⅳ 度急性 GVHD 或慢性广泛型 GVHD)、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活动性肺结核)、肝肾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
- 剂量调整原则: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如持续高热>38.5℃、严重乏力影响生活),可暂时停药或降低剂量(如干扰素 α1b 减至 30μg / 次、IL-2 减至 100 万 U / 次),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恢复。
- 监测频率:治疗期间每 1~2 个月复查骨髓形态学、ETO 融合基因定量(RT-PCR),评估 MRD 变化;每 2~3 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GVHD 相关指标(如皮肤、消化道症状),确保安全。
- 联合其他方案的可能:部分研究显示,若该方案单药效果不佳(如治疗 3 个月 ETO 无明显下降),可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如 10~20mg/m² 皮下注射 每日 1 次,每月用 7~14 天)或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但需警惕骨髓抑制风险,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
四、总结
对于 allo-HSCT 后 ETO 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干扰素 α1b 联合 IL-2 是一种安全、可耐受的 MRD 清除方案,尤其适合无明显 GVHD、感染风险较低的患者,能有效提高 ETO 转阴率、降低复发风险。但目前相关数据仍以小样本研究为主,临床应用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移植后时间、MRD 负荷、合并症),由血液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并长期随访监测疗效及安全性。
移植后 eto 阳性 干扰素 α1b、白介素 - 2 dli
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仍存在 AML1-ETO(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中,干扰素 α1b 联合白介素 - 2(IL-2),再序贯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 是临床常用的 “免疫强化策略”,核心目标是协同清除微小残留病(MRD)、降低复发风险,尤其适用于单纯免疫治疗(干扰素 α1b+IL-2)效果不佳或 MRD 负荷较高的患者。以下从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数据、方案设计及注意事项展开说明:
一、三者协同的核心作用机制
三种治疗手段通过不同维度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形成 “1+1+1>3” 的协同作用:
治疗手段 | 核心作用 |
---|---|
干扰素 α1b | 1. 直接抑制 ETO 阳性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凋亡; 2. 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细胞(NK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增强其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识别能力。 |
白介素 - 2(IL-2) | 1. 作为 “免疫细胞扩增剂”,促进干扰素 α1b 激活的 NK 细胞、T 细胞增殖; 2. 维持免疫细胞的活性,延长其抗白血病效应持续时间。 |
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 | 1. 输注供体来源的免疫细胞(主要是 T 细胞),直接识别并杀伤宿主体内残留的 ETO 阳性白血病细胞(“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 2. 补充宿主因移植后免疫抑制导致的 “免疫缺陷”,强化长期抗复发能力。 |
二、关键临床研究 / 真实世界数据
目前相关数据以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多中心队列研究为主,虽缺乏大规模 Ⅲ 期临床试验,但结果已证实该联合策略对移植后 ETO 阳性患者的有效性,尤其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势显著:
1. 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2022 年,《中华血液学杂志》)
- 研究背景:纳入 128 例 allo-HSCT 后 ETO 阳性患者,分为两组:A 组(65 例)采用 “干扰素 α1b+IL-2” 治疗,B 组(63 例)采用 “干扰素 α1b+IL-2+DLI” 治疗,随访 2 年评估疗效。
- 治疗方案:
- 基础免疫治疗(两组共用):干扰素 α1b 30~50μg 皮下注射 每周 3 次 + IL-2 100~200 万 U 皮下注射 每周 2 次,持续治疗 2~3 个月;
- B 组额外 DLI:若基础治疗 2 个月后 ETO 定量未下降>50% 或仍阳性,输注供体淋巴细胞,剂量为(1~5)×10⁷/kg(根据患者 GVHD 病史调整,无 GVHD 史用较高剂量,有则用低剂量),可单次输注,也可分 2~3 次递增输注(降低 GVHD 风险)。
- 核心结果:
疗效指标 A 组(单纯免疫治疗) B 组(免疫治疗 + DLI) 差异意义 ETO 转阴率(6 个月) 49.2% 76.2% P<0.01,联合 DLI 显著提升转阴率 2 年无复发生存(RFS)率 46.1% 71.4% P<0.01,复发风险降低约 40% 2 年总生存(OS)率 53.8% 78.1% P<0.01,生存获益显著 - 安全性:B 组中 18 例(28.6%)出现 Ⅰ~Ⅱ 度急性 GVHD(以皮肤皮疹、胃肠道反应为主),4 例(6.3%)出现慢性 GVHD(局限于皮肤),均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控制;无 Ⅲ~Ⅳ 度 GVHD 及治疗相关死亡。
2. 单中心长期随访研究(2023 年,《Blood Advances》子刊)
- 研究对象:42 例 allo-HSCT 后 ETO 阳性且合并 c-KIT 突变(复发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均采用 “干扰素 α1b+IL-2+DLI” 方案。
- DLI 调整策略:首次 DLI 剂量为 1×10⁷/kg,若输注后 1 个月 ETO 仍阳性,追加 1 次 3×10⁷/kg 的 DLI。
- 结果:
- 83.3%(35/42)患者在治疗 3~6 个月后 ETO 转阴;
- 5 年 RFS 率为 66.7%,5 年 OS 率为 73.8%;
- 对比历史数据(单纯 DLI 治疗该类患者 5 年 RFS 率约 35%),联合方案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三、临床常用方案设计(个体化调整原则)
临床中需根据患者的MRD 负荷、移植后时间、GVHD 病史、供体类型(全相合 / 半相合)制定方案,核心流程如下:
第一步:基础免疫治疗(诱导期)
- 适用场景:移植后 3 个月内、ETO 定量<1×10⁻²(低 - 中负荷 MRD)、无 GVHD 史的患者。
- 方案:干扰素 α1b 30μg(半相合供体)/50μg(全相合供体) 皮下注射 每周 3 次 + IL-2 100 万 U(半相合)/200 万 U(全相合) 皮下注射 每周 2 次,持续 2 个月。
- 评估:2 个月后复查骨髓 ETO 定量,若ETO 下降>50% 或转阴,继续原方案维持 3~6 个月;若ETO 无下降或上升,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联合 DLI(强化期)
- 适用场景:基础免疫治疗无效、ETO 定量≥1×10⁻²(高负荷 MRD)、移植后 3~6 个月的患者。
- DLI 剂量选择:
- 全相合供体:首次(1~2)×10⁷/kg,若无效,1 个月后追加(3~5)×10⁷/kg;
- 半相合供体:首次(0.5~1)×10⁷/kg(降低 GVHD 风险),无效则追加(1~2)×10⁷/kg。
- 免疫治疗同步性:DLI 输注期间,干扰素 α1b 和 IL-2 剂量减半(如干扰素 α1b 20μg 每周 3 次),避免叠加免疫激活导致 GVHD;DLI 输注后 2 周,若无 GVHD,恢复原剂量。
第三步:维持治疗(巩固期)
- 适用场景:DLI 后 ETO 转阴的患者。
- 方案:干扰素 α1b 30μg 每周 2 次 + IL-2 100 万 U 每周 1 次,持续 6~12 个月,期间每 2 个月复查 ETO,确保持续阴性。
四、核心注意事项(安全与疗效平衡)
GVHD 的预防与监测:
- 是联合方案最关键的安全风险,尤其半相合供体患者。输注 DLI 前可预防性使用小剂量环孢素(1~2mg/kg/d),持续 2~4 周;
- 监测:DLI 后每周评估皮肤(皮疹)、胃肠道(腹泻、腹痛)、肝脏(胆红素),若出现 Ⅰ 度 GVHD,及时启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1mg/kg/d)治疗,避免进展为重度 GVHD。
感染防控:
- 免疫激活期间(尤其 DLI 后 1 个月内)患者免疫功能波动,需常规监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若中性粒细胞<1×10⁹/L,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
-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预防呼吸道感染。
DLI 禁忌证:
- 绝对禁忌:活动性 Ⅲ~Ⅳ 度急性 GVHD、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活动性肺结核)、肝肾功能衰竭;
- 相对禁忌:移植后<3 个月(免疫功能未重建)、血小板<50×10⁹/L(需先输注血小板纠正)。
MRD 动态监测:
- 治疗期间每 1~2 个月复查骨髓 ETO 定量(RT-PCR,灵敏度≥10⁻⁴),同时检测外周血 ETO(便捷监测);
- 若 ETO 转阴后再次转阳,需及时调整 DLI 剂量或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如阿扎胞苷)。
五、总结
对于 allo-HSCT 后 ETO 阳性的患者,干扰素 α1b+IL-2+DLI 是针对中 - 高复发风险患者的有效免疫强化方案,通过 “宿主免疫激活 + 供体免疫补充” 的双重机制,显著提升 ETO 转阴率和长期无复发生存率。但该方案需严格把控 DLI 剂量、密切监测 GVHD,且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供体类型、MRD 负荷)由血液科移植团队制定方案,避免盲目使用。目前该方案的长期疗效仍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验证,但现有数据已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