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 天创作札记:在代码与文字的褶皱里,遇见 1300 束光
一年来。点开csdn网站后台粉丝数的那一刻,1327 这个数字在屏幕上微微发烫。原来那些在深夜敲下的字符、调试到凌晨的代码示例、反复修改的技术拆解,真的在时光里悄悄织成了一张网,网住了 1300 多个同频的灵魂。今天是我成为csdn网站创作者的第 365 天,窗外的阳光和去年今日别无二致,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不一样了。
当兴趣爱好者拿起笔
去年此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刚解决一个困扰团队两周的难题,我在工位前盯着屏幕上运行成功的日志,突然萌生了记录的冲动。那时的我从没想过 “创作者” 这三个字会和自己产生关联,只是单纯觉得:如果有人能早一点告诉我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分享给需要的朋友。那也是一番满足
第一篇博文发布在凌晨三点。直到天亮才等来第一条评论:很好”。那个清晨,我对着屏幕里陌生网友发来的评论,第一次感受到文字跨越屏幕的温度。
在忙碌与热爱的夹缝里
真正的考验从第三个月开始。有时候工作忙,回家后连打开编辑器的力气都没有。后台开始出现催更的留言,有粉丝说 “每周一都等着你的博文”,这句话像根细针,轻轻刺着我的愧疚感。
有次在地铁上用手机备忘录写一篇博文草稿,到站时匆忙收起手机,却忘了保存。那天晚上重新回忆思路时,突然很想放弃。但翻到一位粉丝的私信:“你的博文对我帮助很大”,手指悬在 “删除草稿” 按钮上迟迟落不下去。后来学会了见缝插针:午休时写提纲,周末把孩子哄睡后录视频,甚至在闲暇用平板改文章。那些被分割成碎片的时间,反而让每一次创作都显得格外珍贵。
从分享者到学习者
在csdn中有很多的学习机会与课程,技术成长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最初写 Python 自动化测试时,只会照搬官方文档;现在能结合 10 多个项目案例,分析不同框架的适配场景。有次写 一些部署教程,为了验证某个参数配置,特意搭了四台虚拟机做对比实验,最后发现最优解竟是最朴素的默认设置。这种 “推翻自己” 的过程,比任何培训课程都来得深刻。
1300 束光的温
创作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当我在文章里写下 “这个坑我替你们踩过了”,收到的是 “谢谢你的提醒”;当我困惑 “这个技术方向值得深入吗”,得到的是 “我们团队正在实践,可以分享经验”。1300 多个粉丝,就像 1300 束光,不仅照亮了我走过的路,更让前方的方向变得清晰。
关掉编辑器时,窗外的晚霞正铺满天际。这一年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如何写好一篇技术文章,而是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用热爱对抗平庸,用分享连接彼此。下一个 365 天,不管是继续日更,还是偶尔停更,只要打开编辑器时那份初心还在,这场创作的旅程就永远新鲜。
毕竟,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就像最动人的故事,永远藏在下一次与你们的相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