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全球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的时代浪潮下,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正全力推动产业的绿色变革,零碳园区建设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明确规划,到2027年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 ,到2030年进一步增加数量,为山东的低碳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然而,零碳园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传统园区在能源管理上存在诸多痛点,如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碳排放难以精准监测和管控等。要实现从传统园区到零碳园区的蜕变,亟需一套先进的解决方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它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山东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宛如一位智能管家,全方位守护着园区的能源流转。通过部署大量智能传感器,它能够实时采集园区内电力、热力、燃气等各类能源数据,让能源的每一丝“动态”都尽在掌握。再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能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找出能源消耗的高峰低谷、潜在浪费点,为后续的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山东零碳园区建设不可或缺的“智慧大脑” 。
二、安科瑞解决方案
1.总体架构
2.核心功能
能源管理
能耗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导则要求开发,符合导则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通过能源计量体系的建设,实现如下效果:
满足政府对大型公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管的要求、验收的要求;
通过系统发现低效运行的中央空调、空压机等高耗能设备,为节能改造提供数据依据;
通过系统发现能源管网存在的不易发现的跑冒滴漏情况,减少能源浪费,节能降碳;
2.碳排放管理
3.微电网管理
对微电网的源、网、荷、储能系统、充电负荷进行实时监控、诊断告警、全景分析、有序管理和高级控制,满足微电网运行监视全面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调整控制前瞻化、全景分析动态化的需求,完成不同目标下光储充资源之间的灵活互动与经济优化运行,实现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4.光储直柔系统
1)为减少火电的应用,低碳绿色的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多;
2)降低光照时有时无而对光伏发电带来的波动性影响,利用储能调节而让新能源发出来的电更加的稳定;
3)光伏和储能输出的电都是直流电,整个系统用直流配电系统可以减少转换,提高用电的效率;
4)为了更加高效、经济的使用光伏发的电,通过对灯具、插座及充电桩使用的调节来进行柔性控制。
5.优化调度
通过聚合微电网内光伏、储能、充电桩及空调柔性负荷,构建:资源总览、资源管理、资源聚合、协同控制、响应评估等功能,提供资源聚合、市场交易,友好协同互动业务支撑。
6.电能管理
通过在供配电的关键场所、关键设备上安装监测、计量、控制、保护等各类智能传感器,搭建涵盖35kV到0.4kV的完整电力测量、计量、控制体系,结合视频监视手段,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电能的24h不间断监视。即时发现供配电中的隐患,减少事故发生次数。即时定位故障点,缩短故障恢复时间。
五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
页面组态;
曲线记录;
电力集抄/数据统计(最大、最小、平均值);
最大需量分析;
SOE事件记录/故障告警/故障录波;
变压器/直流屏/柴发/无功补偿柜监测;
电网调度对接。
7.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
电能质量分析
满足对A类电能质量分析装置的监测,电能质量监测全面,实时监测电能质量相关的稳态数据(三相不平衡度、电压及频率偏差、2-63谐波、0.5-62.5间谐波、电压波动、电压闪变)、暂态数据(电压暂升、电压暂降、电压短时中断)、瞬态数据(电压及电流瞬态),谐波频谱;
电能质量SOE事件记录,高精度波形分析;
通过ITIC/SEMI F47容忍度曲线标注暂态事件是否在合理区间;
电能质量诊断(结合国家标准,自动生成电能质量诊断报告,判定具体指标是否合格);
电能质量治理
通过有源无功补偿(SVG)缓解电压波动和闪变,通过有源滤波APF对负荷侧设备进行谐波治理,通过功率因数补偿控制器按照设置的逻辑自动投切电容;
实时监测APF、SVG等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的运行状态(包括补偿电流、电网侧电流、IGBT温度、电容电压等),当模块出现故障时及时进行报警,更快速地发现问题;
8.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实现照明设备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有效提高照明系统科学管理水平,节省运营成本。通过定时开关和可调光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无效照明,从而精确的利用好每一份照明电能,是实现绿色照明,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
通过集中控制为照明控制带来便利;
通过场景控制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对光照度有要求的特定区域实现调光控制;
对道路照明实现基于经纬度和日落日出时间的定时控制;
对停车位实现雷达感应控制。
9.空调控制
中央空调系统有冷热源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末端风系统)组成
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末端设备的启停数量和风温、风速的设定决定了中央空调系统整体电耗水平。
负荷调峰-中央空调AI调优: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时预测冷/热负荷,及时调整主机运行参数,水泵调控参数、冷却塔风机控制参数,使系统运行效率最优,结合刚性与柔性调控策略,降低电负荷,避免超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