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概念
编辑 二、网际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三、IP地址的基础认识
四、IP地址的分类
五、无分类地址CIDR
六、子网掩码
七、为什么要分离网络号和主机号
八、公有IP和私有IP
编辑 九、IP地址与路由控制
十、IP分片和重组
十一、IPv6
十二、IP协议相关技术
1、DNS
2、 ARP
3、DHCP
4、NAT
一、概念
TCP是进程与进程之间的
进程是跑在主机上的,所以我们也要知道主机地址,网际层是解决主机与主机之间的通信
IP的作用: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把数据包发给最终的目标主机
二、网际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IP(网络层)和MAC(数据链路层)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 IP的作用是主机之间的通信。
- MAC的作用是实现「直连」的两个设备之间通信,比如主机C与左下路由器。
- IP负责在「没有直连」的两个网络之间进行通信传输,比如主机C和主机B。
每一个网络设备都有唯一的MAC物理地址
三、IP地址的基础认识
IP地址(IPv4地址)采用32位正整数来表示,IP地址在计算机上是以二进制的方式处理的
为了方便记忆,采用点分十进制标记方式,分为4组,8位一组,用「.」隔开,再将每组转换为十进制
那么IP地址的最大值也就是2的32次方,也就是允许最多43亿个设备连接
实际上现实中IP不是根据主机来分配的,而是网卡,像服务器、路由器就不止一个网卡,也就是2个以上的IP地址
四、IP地址的分类
A、B、C、D、E的分类可以根据前面的0、1分类
(1) 对于A、B、C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网络号和主机号
最大主机个数就要看主机位数,比如C类8位,所以C类的最大主机数:
减去2是因为有两个特殊的地址:全0和全1地址
(2)对于D、E类
D、E类是没有主机号的,所以不可用于主机IP,D类适合多播,E类预留使用
五、无分类地址CIDR
32位地址之间被分为了网络号+主机号
表示形式a.b.c.d/x,/x之前的属于网络号,x的范围是0~32,比如10.100.122.2/24,/24表示前24位是网络号,后面8位是主机号
六、子网掩码
还有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式: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掩盖掉主机号,剩余的就是网络号
IP地址+子网掩码——AND运算——>网络号
七、为什么要分离网络号和主机号
两台设备之间要通信,首先要看是不是在同一个广播内,也就是网络地址是不是相同,如果相同就可以发送数据包到目标主机,
八、公有IP和私有IP
在A、B、C类是分有公有IP和私有IP的,私有IP是可以重复的
平时在家里、学校、公司这种用的IP地址,只允许内部访问就是私有IP
九、IP地址与路由控制
路由控制:
- 路由表(Routing Table):每个路由器或主机维护一张表,记录“目标网络”和“下一跳”的对应关系。例如:
目标网络:203.0.113.0/24 → 下一跳:192.168.1.1
- 路由选择算法:根据跳数、带宽、延迟等指标选择最优路径(如OSPF、BGP协议)。
- 默认网关(Default Gateway):当目标IP不在本地网络时,数据包会发送到默认网关(通常是路由器)。
IP地址:逻辑寻址的核心,确保数据包能跨网络到达目标主机。
路由控制:IP网络的“导航系统”,通过路由表和协议动态选择路径。
两者协作实现互联网通信:IP决定“最终去哪”,路由决定“怎么走”。
路由表和转换表:
特性 | 路由表 | 转换表 |
---|---|---|
所属层 | 网络层(IP层) | 跨层(NAT在传输层,ARP在链路层) |
功能 | 选择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 转换地址或协议(如IP地址 ↔ MAC地址、 私有IP ↔ 公有IP、域名 ↔ IP地址) |
是否改地址 | 不修改IP地址 | 可能修改IP/MAC/端口 |
典型应用 | 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 NAT网关、ARP缓存、DNS解析 |
十、IP分片和重组
IP分片
当IP层收到要发送的数据时,若数据长度超过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就会把这个IP数据包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分片,每个分片包含原数据包的部分数据、标识该分片属于哪个原数据包的编号等信息,以便后续能重组。
IP重组
数据包到达目的地主机后,主机的IP层会收集属于同一个原始数据包的所有分片,依据分片里的编号等标识信息,把这些分片重新组合成原来完整的IP数据包,从而恢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
十一、IPv6
IPv6是IPv4的升级版本,旨在解决IPv4地址枯竭问题,并提升网络性能、安全性和扩展性。
关键对比
特性 | IPv4 | IPv6 |
---|---|---|
地址长度 | 32位(约42亿个地址) | 128位(约3.4×10³⁸个地址) |
地址表示 | 点分十进制(如 192.168.1.1 ) | 冒号分隔十六进制(如 2001:0db8:85a3::8a2e:0370:7334 ) |
地址分配 | 2011年已耗尽 | 近乎无限(地球每粒沙子可分到多个IP) |
安全性 | 依赖附加协议(如IPSec) | 原生支持IPSec加密 |
配置方式 | 手动或DHCP | 支持自动配置(SLAAC) |
分片处理 | 由路由器和主机分片 | 仅允许发送端分片 |
十二、IP协议相关技术
1、DNS
域名解析为ip地址,只指路不带路
2、 ARP
在局域网(LAN)中,将IP地址解析为对应的MAC地址,实现数据链路层通信
解析方式:通过ARP广播询问:“谁是 192.168.1.2
?请告诉我你的MAC地址!”
可以通过ARP协议得到下一跳的MAC地址
3、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采用UDP广播通信
自动为设备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等网络参数,避免手动配置。
工作流程(DORA过程)
- Discover:客户端广播“我需要IP地址!”(目标IP=
255.255.255.255
)。 - Offer:DHCP服务器响应“可用IP是
192.168.1.100
,租期24小时”。 - Request:客户端确认“我要用这个IP”。
- Acknowledge:服务器最终确认分配
如果不是在同一个局域网下,路由器不会转发广播包,难不成每个网络都要配DHCP?其实不是,只需要中继代理
对于不同网段的IP地址由同一个DHCP服务器统一管理
4、NAT
网络地址转换
将私有IP(如 192.168.1.100
)转换为公有IP(如 203.0.113.5
),解决IPv4地址不足问题
工作流程:
- 内网主机(
192.168.1.100
)访问公网服务器(如Google)。 - 路由器将源IP替换为公网IP(
203.0.113.5
),并分配临时端口(60000
)。 - 服务器响应返回到
203.0.113.5:60000
,路由器根据NAT表转发回内网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