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表(在许多语言中被称为“字典”或“关联数组”)的查询速度,在理想情况下,应是接近“瞬时”的常数时间,然而,在特定场景下,其性能之所以会突然、无征兆地变慢,其根源,在于其底层的“数组+哈希函数”实现机制,在两种关键情况下,会从高效的“直接寻址”模式,退化为低效的“遍历查找”或“大规模数据迁移”模式。导致这种性能“断崖”的五大核心原因涵盖:发生了大量的“哈希冲突”、冲突链表或探测序列变得“过长”、触发了“负载因子”阈值导致了“动态扩容”、底层数组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迁移、以及选用了“质量不佳”的哈希函数。
其中,触发“负载因子”阈值导致的“动态扩容”,是导致查询(更准确地说是“插入”操作时)“突然”变慢的最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当哈希表内部的“拥挤”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时,系统为了维持后续的查询效率,会进行一次“重组”,这个重组过程,需要遍历每一个已存在的元素,并为其重新计算存储位置,对于一个已包含数百万个元素的哈希表而言,这个过程,可能会造成一次肉眼可见的、秒级的“卡顿”。
一、速度的“魔法”:哈希表的“理想”状态
在探讨“为何会变慢”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深刻地理解,为何哈希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实现那令人惊叹的、近乎“瞬时”的查询速度。
1. 核心理念:直接寻址
想象一个储物柜,它有100个柜子,编号从0到99。如果你想存取一个物品,并且,你知道它的柜子编号(例如,58号),那么,你不需要从0号柜子,一个个地找过去,而是可以直接地、一步到位地,走到58号柜子前,进行操作。这个过程,无论储物柜里,已经存放了1个物品,还是99个物品,其花费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哈希表,正是将这种“直接寻址”的思想,进行工程化实现的、一种天才的数据结构。它在底层,通常,就是一个普通的数组。而实现“直接寻址”的关键,就在于那个被称为“哈希函数”的“魔法”。
2. 哈希函数:从“任意键”到“数组索引”的“翻译官”
哈希函数,是一个数学函数,它的职责,就是接收一个任意格式的“键”(例如,一个字符串"user-id-12345"
,或一个对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将其,稳定地、确定性地,转化为一个在底层数组索引范围内的“整数”。
哈希函数("user-id-12345")
-> 可能会得到 58
哈希函数("order-id-67890")
-> 可能会得到 12
因此,当我们要存入一个“键值对” ("user-id-12345", 用户对象)
时,程序会:
计算"user-id-12345"
的哈希值,得到58
。
然后,直接地,将“用户对象”,存放到内部数组的第58
个位置上。
当我们要查询"user-id-12345"
时,程序,会重复这个过程,再次计算出58
,然后,一步到位地,取出数组第58个位置上的“用户对象”。
3. 理想情况:常数时间的“瞬时”访问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每一个不同的“键”,经过哈希函数的计算,都能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数组索引”。此时,无论是存、取、还是删除,其操作,都只需要进行“一次哈希计算”和“一次内存寻址”,其时间复杂度为常数级别。这意味着,其执行时间,与哈希表中已存储的元素数量,完全无关。
二、性能杀手一:“哈希冲突”
然而,“理想” rarely exists in the real world. 哈希表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性能挑战,就是“哈希冲突”。
1. 什么是哈希冲突?
哈希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完全不同的“键”,在经过了同一个哈希函数的计算后,却不幸地,得到了完全相同的“数组索引”。
哈希函数("apple")
-> 得到了 66
哈希函数("banana")
-> 得到了 88
哈希函数("grape")
-> 也不幸地,得到了 66
此时,“apple”和“grape”这两个不同的“键”,就“冲突”在了数组的同一个“坑”上。
2. 冲突为何是“必然”的?
依据数学中的“鸽巢原理”,只要“鸽子”(键)的数量,多于“鸽巢”(数组槽位)的数量,那么,至少有一个“鸽巢”里,会挤着两只或更多的“鸽子”。在哈希表中,即便键的数量,少于数组的槽位数,因为哈希函数分布的随机性,冲突,也依然是高概率会发生的事件。
3. 冲突的解决策略:从“直接入住”到“排队入住”
为了解决冲突,哈希表的实现,必须引入额外的“冲突解决策略”。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被称为“拉链法”。
“拉链法”的核心思想:哈希表底层数组的每一个“槽位”,不再直接地,存储一个“值”,而是存储一个指向“链表”头部的指针。
当冲突发生时:
存入("apple", 苹果对象)
时,计算出索引66
。发现66
号槽位为空,于是,创建一个新的链表,将“苹果对象”,作为第一个节点,放入其中。
存入("grape", 葡萄对象)
时,再次计算出索引66
。发现66
号槽位,已经有一个链表了。于是,程序,会在这个链表的末尾,追加一个新的节点,来存放“葡萄对象”。
4. 性能下降的原理
“拉链法”在解决了冲突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性能瓶颈”。 当我们要查询"grape"
时,程序:
计算"grape"
的哈希值,得到66
,一步,定位到数组的第66
个槽位。
然而,在这个槽位上,它发现的,不是一个直接的值,而是一个包含了“苹果”和“葡萄”两个节点的链表。
此时,程序,别无选择,只能从头到尾地,对这个小小的“链表”,进行一次“线性遍历”,逐一地,比较每个节点的键,是否等于"grape"
。
当大量的哈希冲突,发生在同一个或少数几个索引上时,就会导致,这些索引所挂载的“链表”,变得异常地“长”。此时,哈希表的查询,就从原本的、高效的“一次定位”,退化为了“一次定位 + 一次漫长的链表遍历”。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即,所有键,都冲突在了同一个索引上),哈希表的性能,将完全退化为与一个普通的、无序的链表,完全相同,其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也从常数级别,下降到了线性级别。
三、性能杀手二:“动态扩容”
如果说“哈希冲突”,是导致哈希表性能“缓慢”下降的“慢性病”,那么,“动态扩容”,则是导致其性能“突然”卡顿一下的“急性病”。
1. 负载因子:哈希表的“拥挤度”
为了避免因哈希冲突过于频繁,而导致的性能严重下降,哈希表的实现中,引入了一个关键的监控指标——“负载因子”。
负载因子 = 已存储的元素数量 / 底层数组的总槽位数
它度量了哈希表的“拥挤程度”。一个负载因子为0.8
的哈希表,意味着其80%的槽位,都已经被占用了。
2. “扩容”的触发
当哈希表的“负载因子”,超过了一个预设的“阈值”时(在Java的哈希映射实现中,这个阈值,默认是0.75
),“动态扩容”机制,就会被触发。系统认为,当前的“房间”,已经太拥挤了,如果不立即“扩建”,后续新来的“客人”,发生“冲突”的概率,将急剧增加。
3. “重新哈希”的昂贵过程
“动态扩容”,并非一次简单的内存追加,而是一次极其昂贵的、全局性的“数据大迁徙”,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重新哈希”。其具体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新的、更大的底层数组(通常,是旧数组容量的两倍)。
遍历旧数组中的“每一个”已存在的元素。
对于每一个元素,必须,依据“新”的、更大的数组容量,重新地,计算一次它的哈希值,以得到它在“新家”中的“新位置”。(因为,哈希值,通常,都与数组的容量,相关)。
将这个元素,插入到新数组的、那个被重新计算出的位置上。
4. “突然变慢”的时刻
这个“重新哈希”的过程,其耗时,与哈希表中已存在的元素数量,成“线性”关系。
如果一个哈希表中,已经存储了一百万个元素,那么,在第一百万零一个元素,被插入的那一刻,如果恰好,触发了“负载因子”的阈值,那么,程序,就需要暂停下来,去完整地,执行一次对这一百万个元素的“大迁徙”。
这个过程,可能会耗时数十毫秒,甚至数秒。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实时交互的应用而言,这种“突然的、无征兆的、长时间的卡顿”,其体验,是灾难性的。
而一旦这次昂贵的“扩容”完成后,哈希表的“负载因子”会大幅下降,后续的查询和插入,又会恢复到“瞬时”的速度。
四、在实践中“规避”与“优化”
理解了上述两大核心原理后,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规避和优化这些性能问题。
为哈希表“预设容量”如果,你在使用一个哈希表之前,已经能够,大致地,预估出,你将要向其中,存入多少个元素,那么,在创建它的时候,就明确地,为其,指定一个足够大的“初始容量”,是一个极其有效的优化手段。
例如,在Java中,new HashMap<>(initialCapacity)
。
通过“一步到位”地,为其,分配一个足够大的“房子”,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因为“房间不够住”,而反复地,进行那数次昂贵的“扩建”工程。
选择合适的“键”与哈希函数
尽可能地,使用“不可变”的对象(如字符串、数字)作为键。
如果你需要,使用自定义的对象作为键,那么,你必须,为这个对象,精心设计一个高质量的、能够让哈希值,尽可能“均匀分布”的哈希函数。
在流程中管理“性能”预期 性能,是一种重要的“非功能性需求”。
在进行需求分析和技术方案设计时,就应将“预期的数据规模”,作为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在 PingCode 这样的研发管理平台中,可以将性能指标(例如,“在100万用户数据规模下,用户信息的查询响应时间,应在50毫秒以内”),作为明确的、可被测试的“验收标准”,写入相关的需求工作项中。
对于一些大型的数据处理或迁移项目,可以在 Worktile 的项目计划中,明确地,设立专门的“性能测试与调优”任务阶段。
常见问答 (FAQ)
Q1: “哈希表”和“字典”、“关联数组”是一回事吗?
A1: 它们,在概念上,指的是同一种,基于“键值对”进行存储和访问的抽象数据类型。而“哈希表”,则是这种抽象数据类型,最常见、最高效的“一种底层实现方式”。在Python中,它被称为“字典”;在JavaScript中,它被称为“对象”或“映射”;在Java中,则被称为“哈希映射”。
Q2: 既然会变慢,为什么哈希表还是被如此广泛地使用?
A2: 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平均的情况下,其接近“常数时间”的查询效率,远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数据结构(如列表或树)。其“变慢”的场景(即哈希冲突严重或动态扩容),是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如预设容量、使用好的哈希函数),在很大程度上,被规避或摊销的。
Q3: 我应该如何为我的哈希表,选择一个合适的“初始容量”?
A3: 一个常见的经验法则是,将你的“预期元素数量”,除以“默认的负载因子”(通常是0.75),然后再向上,取一个最接近的、2的幂次的数。例如,如果你预期,要存入10000个元素,那么一个合理的初始容量,可以是 10000 / 0.75 ≈ 13333
,向上取整到2的幂次,即16384
。
Q4: 什么是“完美的哈希函数”?它在现实中存在吗?
A4: “完美的哈希函数”,是指能够,将一个已知的、固定的键集合,一一地,映射到一组连续的整数(即,完全没有哈希冲突)的函数。它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其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只适用于那些“键集合,是完全固定不变的”的特殊情况。对于常规的、动态变化的哈希表,我们追求的,是一个能够让哈希值“尽可能均匀分布”的、“足够好”的哈希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