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式细胞术作为多参数、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在细胞表型鉴定、免疫反应研究、疾病机制探索及药物效果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样本制备是流式实验成功的核心前提,需将不同来源样本处理为单颗粒悬液,并最大程度减少细胞死亡与碎片干扰。本文针对组织、外周血 / 骨髓、体液三类常见样本,详细梳理其取材要求、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同时补充组织酶解法的操作要点与胶原酶选型指南,为流式实验人员提供可直接参考的标准化操作方案。
一、流式实验样本操作核心原则
流式分析的基础是获得高质量单颗粒悬液(活细胞、固定细胞、细胞核、微生物等),核心原则需围绕 “减少细胞损伤、降低干扰” 展开:
- 细胞状态优先:死细胞易结团,会吸附游离抗体并产生强自发荧光,直接影响荧光信号准确性;需通过轻柔操作、合理保存条件维持细胞活性。
- 控制碎片含量:过多细胞碎片会增加背景噪音,严重时可能掩盖目标细胞信号,需通过过滤、离心等步骤去除杂质与碎片。
- 保持抗原活性:避免使用甲醛、乙醇等固定剂,除非实验明确要求;酶或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需谨慎,防止破坏细胞表面抗原位点。
二、组织样本(淋巴结、脾、肝等)处理方法
组织样本因结构致密,需通过机械处理分散为单细胞悬液,是流式样本制备中操作难度较高的类型之一。
2.1 取材要求
- 保存条件:新鲜组织需立即放入生理盐水或 PBS 中,室温下 12 小时内完成处理;若无法及时处理,可 4℃冷藏保存,但最长不超过 48 小时。
- 禁忌事项:严禁使用甲醛、乙醇等固定剂,避免酶或表面活性剂预处理,防止抗原变性或细胞活性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