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I下一代数智平台建设指南
- 一、生成式AI时代的五大数据挑战
- 二、驱动Data+AI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素
- 主动选择:构建竞争壁垒
- 被动应对:解决现有痛点
- 三、Data+AI平台的六大关键能力
- 四、腾讯云Data+AI产品方案与实践
- 1. 数据与AI协同层
- 2. 开发与治理层
- 3. 存储与计算层
- 4. 安全与运维层
- 五、典型行业应用场景
- 六、未来趋势:Data+AI平台的演进方向
- 结语
在大语言模型(LLM)日益商品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焦点正从“模型竞争”转向“高价值数据资产竞争”。Gartner指出,企业的关键差异不在于拥有多少数据,而在于拥有多少高价值且难以被复制的数据。然而,传统数据平台在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新型数据需求时,正面临非结构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与AI协同壁垒、实时处理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
一、生成式AI时代的五大数据挑战
生成式AI的爆发推动企业从“部门割裂”走向“跨职能协同”,但数据层面的瓶颈日益凸显,成为企业转型的核心障碍:
-
非结构化数据价值沉睡
非结构化数据占企业数据总量的70%-90%,但传统工具在元数据提取、智能分块、向量化存储等方面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多模态AI应用。Gartner预测,到2027年,多结构化数据管理的IT支出将占数据管理总支出的40%。 -
数据到智能的转化效率低下
数据团队与AI团队的工具链割裂,导致AI项目落地周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实验室模型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常因数据环境变化而“水土不服”,且跨平台数据搬运消耗大量人力。 -
海量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客户服务对话生成、金融秒级风控等场景对系统吞吐能力、实时性和扩展性提出极高要求,而传统批处理架构难以支持流式数据的秒级响应。 -
数据治理与安全体系滞后
企业平均管理400+异构数据源,数据孤岛严重,且静态治理规则无法应对动态数据访问需求。28%的企业因安全合规问题未启用GenAI功能,20%因数据质量问题缺乏信任。 -
数据能力未实现全员普惠
业务人员因依赖IT团队中转数据需求而延误决策,数据工程师被重复编码工作拖累,运维团队人力成本高企,组织效率难以提升。
二、驱动Data+AI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素
构建Data+AI平台是企业应对上述挑战的必然选择,其驱动力可分为主动创新与被动应对两类:
主动选择:构建竞争壁垒
- 降低非必要成本:通过统一平台减少部门重复建设,低代码工具释放技术人才聚焦高价值任务,降低跨部门协作内耗。
- 提升业务响应速度:数据与AI团队在同一平台协作,形成“数据支撑AI、AI增强数据管理”的良性循环,快速应对业务复杂性。
被动应对:解决现有痛点
- 强化数据治理:通过智能化手段治理非结构化数据,规避安全隐私风险,减少AI“幻觉”,提升用户体验。
- 平衡敏捷与成本:在GPU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实现业务价值快速迭代与投资效益的平衡。
- 自动化流程提效:结合生成式AI与元数据管理,自动化数据摄取、清洗等流程,减少人工干预。
三、Data+AI平台的六大关键能力
企业构建数智平台需具备以下核心能力,以支撑生成式AI时代的业务需求:
-
技术可组装性
采用模块化架构实现组件“可插拔”,支持灵活替换(如随技术迭代更换存储引擎)、动态扩展(集成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成本可控(避免架构推倒重来)。 -
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管理
覆盖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大模型训练全流程,支持跨团队协作,显著缩短交付周期(从数月至数周),提升数据工程效率50%+。 -
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
统一管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智能燃料”,支撑AI模型训练与业务决策。 -
统一元数据驱动的治理
构建覆盖数据质量、安全性、模型质量的治理框架,统一数据语义,明确责任权利,实现合规性与可追溯性。 -
自主代理分析(Agentic Analytics)
通过AI代理实现自动化数据清洗、动态血缘追踪等功能,提升数据驱动决策的效率,例如自动修复缺失值、实时记录数据流转路径。 -
云原生弹性架构
采用解耦的云服务架构,结合FinOps工具优化资源使用,支持多云部署与跨云数据合规,降低采购与运营成本。
四、腾讯云Data+AI产品方案与实践
腾讯云基于上述能力框架,推出了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助力企业落地数智平台:
1. 数据与AI协同层
- WeData Agent:多智能体协作平台,支持自然语言交互,业务人员无需SQL即可获取洞察,数据团队从“提取服务商”升级为“智能引擎建造者”。
- TCDataAgent:全托管数据分析智能体,整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支持零售库存预测、传媒视频检索等场景,调用NL2SQL、AI Search等原子能力实现高效分析。
2. 开发与治理层
- WeData DataOps:自动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400+异构数据源接入,通过可视化编排与智能代码生成提升开发效率,降低故障定位时间。
- WeData MLOps:贯通数据-模型-服务全流程,支持模型版本管理、数据漂移监控,在电商推荐、信用评分等场景实现模型自动迭代。
3. 存储与计算层
- TCLake:多模态数据湖服务,统一管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及AI模型,支持批流一体处理,无缝对接Spark、Flink等引擎。
- Oceanus:流处理与AI深度融合,支持实时风控、动态推荐等场景,实现秒级响应,例如某银行通过其将风险拦截响应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
4. 安全与运维层
- 天御大模型安全网关:防护提示词注入、数据泄露等风险,支持多模型、高并发场景的全链路安全管控。
- TCInsight:大数据智能自治系统,通过AI Agent实现自动调优与成本优化,某客户通过其减少4.81PB存储占用,下线17个资源节点。
五、典型行业应用场景
Data+AI的融合已在多行业落地并产生显著价值:
- 金融:实时风控场景中,通过流处理与AI模型动态分析交易特征,日均拦截量提升,误判率降低;智能投顾基于市场情绪数据生成动态组合方案。
- 制造:生产线传感器数据实时分析,识别设备异常并预警,供应链通过AI优化物流路线与库存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 医疗:多模态数据(影像、病理)辅助诊断,智能穿戴设备数据预警健康风险,传染病传播模型助力疫情防控。
- 零售:AI预测SKU出货量,推荐系统基于用户行为生成个性化内容,某零售客户通过ChatBI实现“人人都是分析师”,一线业务响应效率提升。
六、未来趋势:Data+AI平台的演进方向
Gartner预测,到2028年80%的GenAI商业应用将基于现有数据管理平台开发,数据与AI的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
- 数据管理生态融合:分散的工具将整合为统一数据生态,降低复杂性与集成成本,元数据管理与数据织物技术成为核心。
- 自然语言交互普及:自然语言成为数据交互的主要接口,推动数据民主化,非技术用户可直接访问数据。
- 代理型AI崛起:AI代理将重构软件接口,通过多模态交互分解复杂任务,企业需建立适应性治理框架确保安全性。
结语
在生成式AI重塑生产力的时代,Data+AI平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企业需以数据资产为核心,构建“可组装、全链路、多模态、强治理”的数智平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腾讯云凭借在大数据与AI领域的技术积累,为企业提供从数据接入到智能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