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概述
1、网络的概念
两个不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主机,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协议,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
2、网络发展史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
- 标志性事件:ARPANET的诞生
- 关键技术:分组交换技术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标志性事件:NSFNet的建立
- 关键技术:TCP/IP协议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
- 标志性事件:Mosaic浏览器的问世
- 关键技术:Web技术
3、网络的四要素
-
传输介质:包括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以及无线电波等
-
通信协议:用于设备间通信的标准协议,例如EIGRP、RIP、OSPF、IS-IS、BGP、TCP、IP、PPP等
-
资源:涵盖各类数据形式,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数字内容
-
终端:常见的终端设备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台式计算机等
4、网络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增加可靠性
-
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5、网络类型
WAN(广域网 / 外部网络)
-
覆盖范围:几十至几千千米
-
主要功能:实现远距离计算机网络互联
-
典型应用:互联网、城域网(MAN)
LAN(局域网 / 内部网络)
-
覆盖范围:约1千米
-
主要功能:实现短距离计算机设备互联
-
典型应用:企业网络、校园网络
6、网络协议与标准
-
协议
(1)语法
多个对象之间协商的接口规范。(2)语义
定义控制信息各部分的含义,包括应发送的控制指令类型、需要执行的操作以及对应的响应方式。(3)同步
以多字节或多比特数据块为传输单元,仅在帧起始位置进行同步,帧内保持固定时钟信号。
7、网络中常见概念
|
8、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
优点
-
部署简单
-
扩展性强
-
故障诊断便捷
缺点
-
中心节点负荷集中
网型拓扑
-
每个节点至少连接两个其他节点
-
可靠性出色,但组网成本较高
二、网络模型
1、分层思想
1.1、概述
分层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将复杂的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相互关联的层级,每个层级有不同的功 能和责任。这种分层的方式可以使系统或问题更具结构化和可管理性,简化设计和实施过程,并提高系 统或问题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1.2、核心理念
-
模块化:将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模块或层级,每个层级负责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也 相互关联。这样可以降低复杂度,使系统设计更加清晰和可扩展。
-
抽象性:每个层级都对其他层级提供特定的抽象接口,屏蔽了底层实现的复杂性,使各层级之间的 交互更加简化和统一。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
松耦合:每个层级之间通过抽象接口进行交互,层级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地降低,使得各个层级可 以独立地进行修改和演变。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可替换性:由于每个层级之间的耦合度较低,所以可以灵活地替换或添加新的功能层级,而不需要 对其他层级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技术。
2、OSI七层模型
1.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功能:直接为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
-
核心任务:处理特定的应用需求,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
-
典型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版本 3)等。
2.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功能: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表示,确保不同设备的应用层能理解对方的数据。
-
核心任务:
-
数据编码(如 ASCII、Unicode)、格式转换(如文本、图像、音频的格式处理);
-
数据压缩与解压、加密与解密(如 SSL/TLS 加密)。
-
-
作用:屏蔽底层数据格式的差异,让应用层专注于业务逻辑。
3.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功能:建立、管理和终止两个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即通信连接)。
-
核心任务:
-
会话的创建(如验证身份、协商通信参数);
-
会话的维护(如控制数据发送的顺序、断点续传);
-
会话的释放(正常关闭或异常中断时的处理)。
-
-
典型应用:数据库连接中的会话管理、视频会议中的连接控制。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功能:为上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
核心任务:
-
数据分段与重组(将大块数据分割为小数据包,接收后重组);
-
流量控制(避免发送方速率过快导致接收方溢出);
-
差错控制(通过校验和、重传机制确保数据准确到达);
-
端口寻址(通过端口号识别主机上的不同应用程序,如 HTTP 用 80 端口)。
-
-
典型协议:
-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可靠传输(适用于文件传输、网页加载等);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不可靠但高效(适用于视频直播、实时游戏等)。
-
5.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功能:负责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路由选择和转发,解决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问题(即 “跨网传输”)。
-
核心任务:
-
逻辑寻址(通过 IP 地址标识网络中的主机,如 IPv4、IPv6);
-
路由选择(通过路由协议选择最佳路径,如 RIP、OSPF);
-
拥塞控制(避免网络因数据过多而拥塞)。
-
-
典型协议:IP(网际协议)、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如 ping 命令基于此)、ARP(地址解析协议,将 IP 地址转换为 MAC 地址)。
6.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功能:在相邻两个网络设备(如交换机与主机、路由器与交换机)之间的物理链路上传输数据帧,确保数据在物理层的可靠传输。
-
核心任务:
-
物理寻址(通过 MAC 地址标识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
-
帧的封装与拆封(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包装为帧,添加帧头和帧尾用于校验);
-
差错控制(检测并纠正物理层传输的错误,如 CRC 校验);
-
流量控制(控制相邻设备间的数据发送速率)。
-
-
典型技术:以太网(Ethernet)、Wi-Fi(无线局域网)、PPP(点对点协议,用于拨号上网)。
7.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功能:定义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规范,负责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电信号等物理形式进行传输。
-
核心任务:
-
传输介质的规格(如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
-
信号的编码方式(如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
物理接口标准(如接口类型、引脚定义、传输速率)。
-
-
典型设备:网卡、集线器、网线、光纤、无线网卡等。
3、TCP/IP五层模型
1.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功能:直接为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定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规则。
-
核心任务:处理具体的应用需求,如数据的生成、解析和交互逻辑。
-
典型协议:
-
网页浏览: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加密版 HTTP);
-
文件传输:FTP(文件传输协议)、SFTP(安全文件传输协议);
-
邮件服务: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IMAP(互联网消息访问协议);
-
远程登录:SSH(安全外壳协议)、Telnet;
-
域名解析:DNS(域名系统)。
-
- 特点:是用户可见的最高层,直接与应用程序交互。
2.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功能: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负责数据的分段、重组和传输控制。
-
核心任务:
-
数据分段与重组:将应用层的大块数据分割为适合传输的小数据包,接收方再重组为完整数据;
-
端到端连接管理:通过端口号识别主机上的不同应用程序(如 HTTP 默认 80 端口,HTTPS 默认 443 端口);
-
流量控制:调节发送速率,避免接收方因处理能力不足而丢失数据;
-
差错控制:通过校验和、重传机制确保数据准确传输(仅 TCP 支持)。
-
-
典型协议:
-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可靠传输(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确保数据无丢失、无重复、按序到达),适用于文件传输、网页加载等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不可靠但高效(无需建立连接,传输速度快),适用于视频直播、实时游戏、语音通话等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
-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功能: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路由到目标主机,解决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跨网传输)问题。
-
核心任务:
-
逻辑寻址:通过 IP 地址(如 IPv4、IPv6)标识网络中的主机,确定数据的源和目的地;
-
路由选择:通过路由协议(如 RIP、OSPF、BGP)计算从源网络到目标网络的最佳传输路径;
-
数据包转发: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根据路由表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设备;
-
拥塞控制:避免网络因数据量过大而拥塞。
-
-
典型协议:
-
IP(网际协议):定义 IP 地址格式和数据包结构,是网络层的核心协议;
-
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用于网络诊断和错误报告(如 ping 命令基于此协议);
-
ARP(地址解析协议):将 IP 地址转换为数据链路层的 MAC 地址;
-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将 MAC 地址转换为 IP 地址(较少使用)。
-
4.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功能:在相邻网络设备(如主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的物理链路上传输数据帧,确保物理层数据的可靠传输。
-
核心任务:
-
物理寻址:通过 MAC 地址(硬件地址)标识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
-
帧的封装与拆封: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包装为帧(添加帧头和帧尾,包含 MAC 地址和校验信息),接收方拆封后提取数据包;
-
差错控制:通过 CRC(循环冗余校验)检测传输错误,丢弃错误帧;
-
流量控制:调节相邻设备间的发送速率,避免缓冲区溢出。
-
-
典型技术与协议:
-
以太网(Ethernet):有线局域网的主流技术,定义了帧格式和传输规则;
-
Wi-Fi(802.11 系列协议):无线局域网技术;
-
PPP(点对点协议):用于拨号上网、专线连接等点对点通信;
-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 MAC 地址转发帧。
-
5.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功能:定义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规范,负责将数据帧转换为可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如电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
-
核心任务:
-
传输介质:定义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介质的规格;
-
信号编码:将二进制数据(0 和 1)转换为物理信号(如高低电压、光的明暗);
-
物理接口:定义接口类型(如 RJ45 接口、光纤接口)、引脚定义、传输速率(如 100Mbps、1Gbps)。
-
-
典型设备:网卡、集线器、网线、光纤、无线网卡、中继器等。
TCP/IP 五层模型 | 对应 OSI 七层模型 | 说明 |
---|---|---|
应用层 |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 TCP/IP 将 OSI 的上三层功能合并,由应用层统一处理 |
传输层 | 传输层 | 功能基本一致 |
网络层 | 网络层 | 功能基本一致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 | 功能基本一致 |
物理层 | 物理层 | 功能基本一致 |
4、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4.1、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
数据段:segment
-
数据包:packet
-
数据帧:frame
-
比特流:bits
4.2、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TCP/IP五层模型每层对应的工作设备:
应用层:终端设备
传输层:防火墙
网络层: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
物理层:网卡
三、 IP地址
1、进制转换
1.1、数制介绍
数制:指用统一的符号和规则来表示数值的计数方法。
数位:表示数字符号在数值中的具体位置。
基数:在进位计数制中,单个数位上可使用的数字符号总数。
位权:在进位计数制中,某数位所代表的实际数值大小,即该位上的"1"所对应的数值。
1.2、十进制
十进制数制系统由0到9这10个数字组成,其特点是逢十进一。
十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 带下标表示法:(1010)₁₀
- 字母后缀表示法:1010D
以(236)₁₀为例: 2(百位) 3(十位) 6(个位)
1.3、二进制
二进制是指基于两个数字(0和1)的计数系统。
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
二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 (1010)₂
- 1010B
以8位二进制数为例(每位均为1): 128 64 32 16 8 4 2 1
例如二进制数(10001011)₂: 其转换方法为从左至右每位对应2的(n-1)次方,具体数值为: 128 0 0 0 8 0 2 1 将这些数值相加即可转换为十进制: 1 + 2 + 8 + 128 = 139
二进制在计算机底层应用广泛,例如IP地址的表示
1.4、八进制
八进制数制系统由0到7共8个数字组成:0、1、2、3、4、5、6、7。其特点是"逢八进一"。
八进制数表示方法:
- 数字下标法:(1010)₈、(13241)₈
- 后缀表示法:1010o
八进制转十进制计算方法:
- 从左至右每一位权重为8ⁿ⁻¹(n为位数)
- 以(13241)₈为例:
- 权重分配:512x 64x 8x 1x
- 各位计算:4096×1 512×3 64×2 8×4 1×1
- 最终结果:4096 + 1536 + 128 + 32 + 1 = 5793
1.5、十六进制
十六进制数制系统由16个基本数字组成: 0、1、2、3、4、5、6、7、8、9、A、B、C、D、E、F
这些数字分别对应十进制的: 0、1、2、3、4、5、6、7、8、9、10、11、12、13、14、15
十六进制遵循"逢十六进一"的进位规则。其数值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010)₁₆ 或 1010H 或 (1B2)₁₆
计算时采用从左至右的位权展开法: 第n位的权值为16^(n-1),即...4096、256、16、1
以十六进制数1B2为例: 256×1 + 16×11 + 1×2 = 256 + 176 + 2 = 434
最终转换为十进制的结果为各数位值之和。
2、IP地址定义
主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用于确保主机间的正常通信(同一局域网下)。
IP地址是一种网络编码,用于定位网络中的节点。IPv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32bit)组成,而IPv6地址则由128位二进制数构成
3、网络地址组成部分
网络配置(NETWORK)
-
定义网络范围
主机配置(HOST)
-
确定主机位置
4、IP地址分类
IP地址分为A、 B、C、 D、 E五类,每一类有不同的划分规则
地址类型 | 地址范围 | 特点 |
A类 | 0.0.0.0~127.255.255.255 | 第一位必须是0 |
B类 | 128.0.0.0~191.255.255.255 | 前两位必须是10 |
C类 | 192.0.0.0~223.255.255.255 | 前三位必须是110 |
D类 | 不常见忽略 | |
E类 | 不常见忽略 |
A类地址
组成:网络部分+主机部分+主机部分+主机部分
A类地址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 ,A类地址网络位固定为前8位。
网络位为2^7=128,网络位=2^可变网络位, A类地址首位不能变所以可变网络位为7位。
主机位为2^24=16777216,主机位=2^可变主机位, A类地址24位都可变所以可变主机位为24位
可用主机位为2^24-2=16777214,可用主机位=2^可变主机位-2,减2的原因是由于主机号全位0定义 为网段地址,主机号全位0定义为广播地址不可随便使用。
特点:网络有126个,非常少;但是每个网络中包含的地址数量为2^24个,可用IP地址为2^24 - 2个。
使用场景: 大型网络
B类地址
组成:网络部分+网络部分+主机部分+主机部分
B类地址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 , B类地址网络位固定前16位
网络位为2^14=16384,网络位=2^可变网络位, B类地址前2位不能变所以可变网络位为14位。 主机位为2^16=65536,主机位=2^可变主机位, B类地址16位都可变所以可变主机位为16位
可用主机位为2^16-2=65534,可用主机位=2^可变主机位-2,减2的原因是由于主机号全位0定义为网 段地址,主机号全位0定义为广播地址不可随便使用。
特点:网络数量有2^14个,网络中等;每个网络包含的地址数量为2^16个,可用IP地址为2^16 - 2个
使用场景:中型网络
C类地址
组成:网络部分+网络部分+网络部分+主机部分
C类地址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 ,C类地址网络位固定前24位
网络位为2^21=2097152,网络位=2^可变网络位, C类地址前3位不能变所以可变网络位为21位。
主机位为2^8=256,主机位=2^可变主机位, C类地址8位都可变所以可变主机位为8位
可用主机位为2^8-2=254,可用主机位=2^可变主机位-2,减2的原因是由于主机号全位0定义为网段地 址,主机号全位0定义为广播地址不可随便使用。
特点:网络数量有2^21个,网络最多;每个网络包含的地址数量为2^8个,可用IP地址为2^8 - 2个
使用场景:小型网络
D、 E类地址
D、 E类地址不常用,只要知晓D类地址用于组播, E类地址用于科学研究即可。
5、地址划分
根据使用范围,IP地址可分为两类:公网地址和私网地址。
公网地址特点:
-
需要付费使用
-
全球可达
-
IPv4地址资源已耗尽
私网地址特点:
-
免费使用
-
适用于局域网内部
-
可自由分配
私网地址范围(必须背会)
地址类型 | 私网地址范围 |
A | 10.0.0.0~10.255.255.255 |
B | 172.16.0.0~172.31.255.255 |
C | 192.168.0.0~192.168.255.255 |
特殊地址
特殊地址 | 作用 |
0.0.0.0 | 可以表示任意IP地址 |
255.255.255.255 | 广播地址,多用于服务寻找ip |
127.0.0.0~127.255.255.255 | 回环地址、本机地址,指代本机地址,用来测试本机网卡的 TCP/IP协议是否正确安装 |
169.254.0.0~169.254.255.255 | 微软保留地址,无ip时会分配到这段地址。 |
6、相关概念
6.1、网络地址
-
网络标识/网段
-
用于标记特定网络的符号
-
代表当前网络地址范围内的最小值
-
不能用于实际网络通信
6.2、广播地址
-
用于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广播到另一个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
该网络范围内的最大IP地址值
-
不可用于常规网络通信
6.3、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用于确定IP地址的网络部分:
-
由32位二进制组成
-
网络部分用1表示
-
主机部分用0表示
通过将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逻辑"与"运算,即可得到网络地址:
-
0与任何数相与结果均为0
-
1与任何数相与结果保持原数不变
常见有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
-
A类:255.0.0.0(/8)
-
B类:255.255.0.0(/16)
-
C类:255.255.255.0(/24)
6.4、子网段
-
网络中一组连续的IP地址。
-
通常以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形式来表示。
-
子网段是网络划分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可以用于划分局域网和子网。
6.5、网关
-
连接不同网络之间的一个网络节点,即两个或多个网络的交汇处
-
负责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网络
-
网关通常是一台路由器,具有路由选择、地址转换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