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内容与要求
3.3 实验原理
3.3.1 基于时域求导-频域乘法的n阶导数积分法
3.3.2 基于频域卷积的双/多谱线插值法
3.3.3 基于谱峰和滑动平均的多谱线综合插值方法
3.3.4 基于相邻显著谱线的滑动平均综合插值方法
3.3.5 基于(2)的多步小量时移平均计算法(频域操作)
3.3.6 基于(5)的多步小量频移平均计算法(时域操作)
3.4 实验结果
3.4.1 真实频率估计
3.4.2 探究采样点数N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去量纲化)的影响
3.4.3 探究真实频率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的影响
3.4.4 探究初相(采样起始点)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的影响
3.4.5 说明、总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3.1 实验目的
- 了解电磁通信等实际工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及解决思路;
- 培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掌握频偏的概念,加深对于DFT、DFT的常用性质(时移/频移等)的理解;
- 设计具备一定准确性、鲁棒性的算法,估计单频正弦型信号的真实频率;
- 探究采样率固定时,采样区间长度、起始采样点、被测信号真实频率对于计算精确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3.2 实验内容与要求
在无噪声干扰条件下,用8000 Hz采样率对某387Hz频率正弦信号进行采样,采集了77个样点作为原始信号。
1、在知网、IEEE网站等查找频率估计方法,利用至少两种频率估计方法编程求给定信号的频率;
2、无噪声、20dB、10dB、5dB、0dB、-5dB,每个信噪比通过至少100次的平均计算,得到频偏的方均根;
3、所有算法使用相同点数的FFT [不大于2048点];
4、绘出信噪比(对数)-估计均方误差图。
3.3 实验原理
本仿真实验笔者一共实现了6种算法(实际只有5种,不包括(2)),包括:
- 基于时域求导-频域乘法的n阶导数积分法;
- Quinn改进-实部虚部比值与综合权重的双谱线插值法;
- 基于谱峰和滑动平均的多谱线综合插值方法;
- 基于相邻显著谱线的滑动平均综合插值方法;
- 基于(2)的多步小量时移平均计算法(频域操作);
- 基于(5)的多步小量频移平均计算法(时域操作)。
3.3.1 基于时域求导-频域乘法的n阶导数积分法
Figure 14 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宁更新老师课件 Chapter5-v3 P28
代码实现
Figure 15 3.3.1 n阶导数-频域范围内求和的代码实现
3.3.2 基于频域卷积的双/多谱线插值法
- 长度为N点的矩形窗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 对单频f0正弦型信号时域采样,采样序列为y[n]=A*cos(2*π
*f0/fs*n+φ
),假定f0/fs是有理数,fs>2*f0;周期为N=m*fs/f0 (∃
m,s.t. m*fs/f0∈Z),该信号的DTFT——am=A/2*ejφ
, aN-m=A/2*e-jφ
,ak=0 for 0<=k<=N-1 and k≠m,N-m
- 使用N点矩形窗对正弦信号进行截取,需要保证频谱分辨率一致,此时正弦信号的DTFT转化为同样点数的DFT,am和aN-m的序列号和N有关,可能成为小数;频谱为DFT的圆周卷积,对N取余,因此得到的谱线的真实谱峰位置索引经常不是整数,这也是频差δ
的来历;
由于实信号幅度频谱的正负频率对称性,算法截取0到pi的频率区间,实际由于双峰卷积造成混叠,从而影响理论插值计算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Figure 16 由于正负频率的对称性造成的混叠,fs在4倍f0附近时双卷积带来的频差计算误差会较小
- 笔者的算法主要依据为理论插值计算,并在Quinn方法和文献[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虚部比值和三角函数权重的方式减小频偏估计的误差。截断后信号s的DFT实部虚部分别如下图所示。
Quinn双谱线实部比值插值方法:if δ1≥0 and δ2≥0,δ=δ1;elseif δ1<0 and δ2<0,δ=δ2
基于虚部比值的双谱线插值方法:if δ1≥0 and δ2≥0,δ=δ1;elseif δ1<0 and δ2<0,δ=δ2
Figure 17 公式推导[1](含笔者的条件修正)、算法流程(部分)[1]
Y(m) 、Y(m-1) 和 Y(m+1) 实部的大小与峰值谱线的相位Φ(m)有关,该算法在峰值谱线的相位Φ(m)接近于0或π时,频率校正精度较高,但当峰值谱线的相位Φ(m)接近于 ±π/2 时,信号频谱分布与FFT系数的关系如图1所 示,FFT系数实部序列幅度很小,接近于零,在噪声干扰下,根据实部序列索引的峰值谱线位置容易出错,计算的频偏δ误差也较大,此时频率估计精度较低[1]。
代码实现(部分)
Figure 18 3.3.2算法使用的三角函数综合权重法,角度是幅度谱峰的极角(相位)
3.3.3 基于谱峰和滑动平均的多谱线综合插值方法
Figure 19 滑动平均原理[2]
根据截断后信号s的DFT表达式,可以推导出幅度谱谱峰和索引距离谱峰索引为k的谱线的实部/虚部比值——Figure18(文献[2]式(5)),在以谱峰索引为中心且左右对称、索引半径为m的区间内,i表示当前的绝对值距离,则从1到m按照3.3.2的方法各可以计算并筛选出一个频偏估计δi ,通过系数乘法配凑进行等权重估计,得到δ
。
代码实现(部分)
Figure 20 3.3.3 算法的代码实现(部分)
3.3.4 基于相邻显著谱线的滑动平均综合插值方法
在以谱峰索引为中心且左右对称、索引半径为m的区间内,i表示当前的距离,则从-m到m按照3.3.2的方法各可以计算并筛选出一个频偏估计δi ,通过系数加法配凑进行等权重估计,得到δ
。
Figure 21 算法3.3.4 关键代码
3.3.5 基于(2)的多步小量时移平均计算法(频域操作)
在频域对于每一个点的DFT系数乘于ej2kπt0/N,t0是小时移量,本实验设置为一个采样周期(可以是小数倍的采样周期,因为是频域操作);
这种算法不影响谱峰的位置,但是会影响信号的初相,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减初相对于频偏估计的影响。
Figure 22 算法3.3.5(多步小量时移平均计算法) 核心代码
3.3.6 基于(5)的多步小量频移平均计算法(时域操作)
在时域对截断后信号s进行多步小量频移,频移量来自3.3.5算法的频偏估计,通过净频偏存储、多次自迭代计算,理论上频偏量会越来越小,突破阈值后可以视作较准确的估计,如果在给定最大迭代次数内未能突破阈值,使用所有迭代过程中的平均频偏估计值。
Figure 23 算法3.3.6(多步小量时移x多步小量频移) 核心代码实现
3.4 实验结果
3.4.1 真实频率估计
Figure 24 截断后信号s,N=77
真实信号频率387Hz,幅度约为2.7, 初相约为137.8°;
采样频率8KHz,频率精度8000/77=103.90Hz。
下面是部分噪声强度配比以及部分算法的估计频率的数值。
未掺杂高斯零均值白噪声:
(1)PMA_ri_comb_interpolation(3.3.3):324.0058Hz;
(2)Ts_two_p_ri_comb_interpolation (3.3.5):371.8061Hz。
Figure 25 5种算法的准确度和门限测试,门限基本上在10dB左右(N=77,纵坐标为4lg(δRMSE))
在3.4.1的情况中,3.3.5小量时移算法效果最佳,信噪比SNR=30dB时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1449。
3.4.2 探究采样点数N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去量纲化)的影响
Figure 26 N=256,纵坐标4lg(δRMSE)- 2,初相、幅度同原信号
Figure 27 N=512,纵坐标4lg(δRMSE)- 2,初相、幅度同原信号
在3.4.2的情况中,3.3.3谱峰滑动平均算法效果最佳,如果把0.5的相对精度(绝对精度8000/256/2=15.625Hz)作为最低合格指标,那么对应到此处的对数坐标是-3.2,N=256、PMA的门限在-5dB左右,N=512、PMA门限在5dB左右;N=256、信噪比SNR=30dB时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136;N=512时,信噪比SNR=30dB时小量时移平均计算法精度稍高,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111。
由于和N=77的原始实验数据存在不小的相对偏差,尤其是N=512时,相对偏差达到23.4%,因此得出结论:不同的点数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有影响,呈现正相关的趋势,收敛边界未知。
3.4.3 探究真实频率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的影响
Figure 28 N=256,真实频率1979Hz,接近fs的1/4,初相、幅度同原信号,纵坐标4lg(δRMSE)- 2
在3.4.3的情况中,3.3.3谱峰滑动平均算法效果最佳,如果把0.5的相对精度作为最低合格指标,那么对应到此处的对数坐标是-3.2,PMA的门限在-5dB左右;N=256、信噪比SNR=30dB时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08017,与实验原理3.3.2部分Figure 16理论可以互相映证。
3.4.4 探究初相(采样起始点)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的影响
Figure 29 初相0°,幅度2.7(同原信号),频率1979Hz,N=256,纵坐标4lg(δRMSE)- 2
Figure 30 初相90°,幅度2.7(同原信号),频率1979Hz,N=256,纵坐标4lg(δRMSE)- 2
在3.4.4的情况中,3.3.3谱峰滑动平均算法效果最佳,如果把0.5的相对精度作为最低合格指标,那么对应到此处的对数坐标是-3.2,PMA的门限在-5dB左右,Adj-MA的门限在15dB左右。
初相为0°,信噪比SNR=30dB时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109;
初相90°,信噪比SNR=30dB时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132;
(原)初相137.8°,信噪比SNR=30dB时去量纲化真实频偏0.136。
3.4.5 说明、总结与分析
(1)以上的不同信噪比情境下,不同算法的鲁棒性和准确度测试采取100次估计值的真实频偏的方均根作为衡量指标,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表现在一些算法的曲线出现较大的上下波动,这些较大的波动还和特定算法的实现机制有关,可以看出PMA算法、导数求和算法、时移x频移算法总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关于被测信号真实频率对于相对精度的影响:fs在4倍f0附近具有更佳的估计精度效果,从3.4.2和3.4.3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256点截取,同幅度和初相、同采样频率,fs>>4f0的相对精度是0.136,而fs≈4f0的相对精度是0.08017,相对精度倍数差距约为1.7倍;
(3)关于采样点数对于相对精度的影响:不同的点数对于估计的相对精度有影响,呈现正相关的趋势,收敛边界未知。(3.4.2)
(4)关于初相对于相对精度的影响:从3.4.4结果分析,由于有4种算法都是基于三角函数综合加权的计算公式,初相接近0°或180°时相对精度稍高,对于一般随机分布的初相基本上没有精度估计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侯盼卫,杨录,王建军.基于FFT系数的正弦信号频率估计算法[J].光电技术应用,2013,28(06):58-62.
[2]黄玉春,黄载禄,黄本雄,等.基于FFT滑动平均极大似然法的正弦信号频率估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04):83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