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6 vs H.265/AV1/H.264:从工程落地看下一代视频系统的技术演进

一、背景:编解码标准演进背后的技术驱动

视频编码标准的更迭,从未只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对码率压缩效率、编码复杂度与画质质量三者之间平衡点的持续探索。在 H.264 成为全平台事实标准的十余年里,它成功支撑了 SD 至 1080P 的视频消费浪潮;而随着 4K/8K 超高清视频、VR/AR 沉浸式应用和实时互动直播的迅速崛起,H.264 在压缩效率和带宽控制上的瓶颈已愈发明显

为应对更高分辨率、更高帧率、更低延迟的多重挑战,H.265(HEVC)于 UHD 时代成为主流继任者,带来了 40-50% 的压缩效率提升。然而,随着边缘计算、AI 视频分析、广域实时协作等新兴场景的不断涌现,行业亟需一套更极致压缩、更适应异构计算平台、同时具备低延迟特性的下一代编解码标准

在这一背景下,两股新势力脱颖而出:

  • H.266(VVC, Versatile Video Coding):由 MPEG 与 ITU 联合推动,延续 H.26x 标准系谱,主打广泛适用性与高压缩比;

  • AV1:由 AOM 联盟主导,强调开源、免授权费、互联网友好性,面向在线内容分发生态。

作为多年专注于RTSP/RTMP 实时流媒体链路、低延迟直播系统的技术实践者,我们尝试从编解码效率、实时传输适配性、硬件生态、系统落地等多个维度,全面梳理 H.266、H.265、AV1 及 H.264 之间的关键技术演进及其产业应用趋势,为开发者和系统集成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深度视角。


二、标准对比:H.264、H.265、AV1 与 H.266 的核心技术差异

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在更小的码率下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并能适应现代计算环境(多核 CPU、GPU、ASIC、云边协同)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点播、直播、AI 处理、低延迟互动)。
下面我们以工程落地角度,剖析主流编解码标准的关键指标:

📊 编码标准核心指标对比表
编码标准相对压缩效率编码复杂度解码复杂度硬件支持现状延迟控制能力开源生态典型应用场景
H.264 (AVC)基准★☆☆☆★☆☆☆✅(全面)✅(成熟)✅ OpenH.264 等直播、视频会议、监控
H.265 (HEVC)↗ +40-50%★★★☆★★☆☆✅(广泛)✅(优化可<200ms)⚠️ 商业授权限制UHD直播、点播、编解码网关
AV1↗ +25-35%(相对H.265)★★★★★★★☆⚠️ 部分支持(移动端不足)❌(软件解码延迟高)✅ libaom、SVT-AV1OTT点播、浏览器视频播放
H.266 (VVC)↗ +50%(相对H.265)★★★★★★★★★🚧 初期(芯片支持刚起步)潜力大,需硬件配合部分实现如 VVenC超高清视频、AI 归档、未来低延迟场景
🔍 核心技术演进焦点:
  • 压缩效率提升路径

    • H.265 → H.266 主要通过更细致的CTU块划分结构帧间预测模式变换策略优化等方式实现压缩率提升。

    • AV1 则通过多级变换、层级预测、帧内滤波等手段,减少空间冗余。

  • 复杂度与实时性的矛盾加剧

    • H.264 之所以能统治直播与监控市场,是因为其计算轻量、软硬件广泛适配。

    • H.266 虽然压缩能力极强,但其 编码复杂度为 H.264 的 10 倍以上,实时编码在移动设备上仍具挑战。

  • 生态成熟度决定落地速度

    • H.265 已被多家 SoC 厂商原生集成,直播和监控系统高度依赖。

    • H.266 当前仍主要停留在研究/试商用阶段,AV1 虽在浏览器端普及,但直播尚未形成闭环。


三、H.266 的技术亮点:为未来视听系统而生的“全能型”编码标准

H.266 / VVC(Versatile Video Coding) 是继 H.265(HEVC)之后,由 ITU-T 和 MPEG 联合推出的下一代国际视频编码标准,其命名中的 “Versatile” 即强调其广泛适配性和多场景融合能力。相较于前代标准,H.266 在压缩率、编码结构、适配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度革新,目标是成为 4K/8K 超高清视频、AR/VR、AI 视频分析等场景下的“通用编码平台”。

以下是 H.266 的关键技术亮点解读:


✅ 1. 压缩效率再进化:码率节省高达 50%
  • 相比 H.265,H.266 可在相同画质下将码率再降低 40-50%

  • 对于 4K、8K、360°视频、HDR 内容尤为显著;

  • 这意味着同样网络条件下,可承载更高分辨率或更多并发流。

📌 应用价值举例:在 RTSP 监控场景中,使用 H.266 可将单路 4K 码率从 12Mbps 降至 6Mbps 以下,极大节省边缘-云传输带宽。


✅ 2. 灵活的分块结构(QTMT + Binary Tree)
  • 引入 多层四叉树(QT)+ 多种多级树(MT) 分区方式;

  • 相比 H.265 更细粒度、更灵活,有助于精准适配运动区域、边缘变化;

  • 在复杂场景中实现更高编码效率。

📌 对直播和监控而言,可更有效处理画面静动态差异大的环境(如夜视、雨雪等复杂画面)。


✅ 3. 多参考帧预测与改进运动估计
  • 增强帧间参考策略,支持更丰富的帧组结构(GOP);

  • 提高了复杂运动场景的预测准确性;

  • 同时兼顾编码效率与时域一致性。

📌 对于 AI 视频分析而言,这使得模型在接入前端压缩流时,仍能提取到完整的时间连续信息。


✅ 4. 高精度变换与环路滤波优化
  • 支持多种 4x4 到 64x64 的可变块变换(DCT-II、DST-VII 等);

  • 新一代的 SAO(Sample Adaptive Offset)、ALF(Adaptive Loop Filter)技术进一步提升主观画质;

  • 特别适用于高对比度、高动态范围视频。


✅ 5. 面向并行与低延迟优化的架构设计
  • 虽然 H.266 复杂度高,但标准设计时已考虑并行处理能力:

    • 支持 tile、slice 并行编码;

    • 解码器可以提前解码非依赖块,适配多核/多线程场景;

  • 这为未来GPU、FPGA、ASIC 等硬件平台上的实时实现打下基础

📌 在未来的低延迟直播系统中,一旦硬件加速成熟,H.266 有潜力取代 H.265 成为主力编解码标准。


✅ 6. 场景适配性强:一套编码适配多种应用

H.266 的 “Versatile” 不只是命名,而是真正的设计理念。它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压缩与播放场景,还支持:

场景类型支持情况
直播 / 低延迟编码✅(架构支持并行与 GOP 优化)
点播 / 高质量存储✅(压缩率极高)
360° / VR 视频✅(适配 Tile-Based 编码)
AI 视频分析输入流✅(结构保持、精度高)

小结

H.266 并非一次简单升级,而是为全面支持未来超高清视频时代而设计的“全能型”编码标准。它在压缩率、结构灵活性、画质保持和平台适配性等方面实现了跨代飞跃。但与此同时,高复杂度也带来了实现门槛,其广泛应用仍依赖于编码芯片、解码硬件和实时转码技术的发展。


四、从直播 / 监控 / AI 角度看 H.266 的工程挑战与机会

尽管 H.266/VVC 在标准层面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压缩效率和通用性,但对于工程实践者而言,编解码标准的“好”不仅是算法层面的好,更重要的是:能否被用起来,跑得动,调得稳。特别是在低延迟直播、边缘智能监控、AI 视觉识别等典型场景中,H.266 的应用面临现实的落地门槛与可预期的应用窗口。


1️⃣ 实时直播:复杂度 vs 延迟的极限拉锯

挑战:

  • H.266 编码复杂度极高(是 H.265 的 10 倍以上),在 CPU 上实时编码几乎不可行;

  • 当前大多数编码器尚停留在“离线编码/存储转码”阶段,缺乏高效实时实现;

  • 推拉流直播系统(如 RTMP / SRT / RTSP)对延迟极度敏感,编码端延迟常成为系统瓶颈。

机会:

  • 随着 ASIC、FPGA、GPU 专用编码器(如 Intel Xeon GPU、国产寒武纪等)支持 VVC 编码,H.266 在低延迟实时推流中有望落地;

  • 对于“伪直播”或“近实时直播”业务,如远程教学、虚拟演播室、政企内网大屏,H.266 可在控制延迟在 500ms 内的前提下,实现高画质、低带宽传输。

📌 工程建议:
当前阶段直播系统仍以 H.264/H.265 为主,H.266 更适合“准实时 + 高画质”类场景作为转码输出方案。


2️⃣ 智能监控:边缘算力与传输成本的双重考验

挑战:

  • 安防摄像头/边缘终端处理器(如海思、安霸等)需支持 H.266 编码,仍待芯片更新;

  • 视频监控场景要求全天 24h 编码,多路并发,对功耗与实时性极为敏感;

  • 云边传输链路资源有限,视频压缩质量直接影响 AI 检测性能。

机会:

  • H.266 可将高分辨率监控码率压缩至 H.264 的 25% 左右,显著降低云边链路带宽;

  • 编码结构保留时域与空间语义特征,有助于无损对接 AI 检测算法(如行为识别、徘徊分析);

  • 结合智能网关、轻量 RTSP 服务,可在边缘完成 VVC 解码与转发,为后端系统提供兼容输出 + 高压缩传输的桥梁能力。

📌 工程建议:
当前可采用 H.265 编码 → 云端离线转码为 H.266 存档的方式;待芯片侧支持 H.266 后,再实现原生边缘编码与分发。


3️⃣ AI 视频分析:视频不是看,而是“被算法看”

挑战:

  • AI 分析系统依赖视频帧间连续性和结构保真,传统编码中丢帧/压缩伪影会显著影响算法识别精度;

  • 需要在保证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控制帧率与码率,平衡模型输入与传输资源;

  • 若分析模块部署在边缘或嵌入式设备上,解码计算压力需显著优化。

机会:

  • H.266 在设计上就兼顾了AI 友好性,其压缩方式尽可能保留运动矢量与结构边缘,适合直接供 AI 引擎读取;

  • 部分厂商(如 Fraunhofer、腾讯 ARC Lab)已尝试将 VVC 解码后数据流对接 OpenVINO、TensorRT 等推理框架,打通“解码-预处理-分析”链路;

  • 对于云端 AI 训练与归档,H.266 可用作长周期视频数据的高密度存储格式。

📌 工程建议:
AI 系统可逐步从传统 YUV 解码输入转向“VVC 解码直连 Tensor 数据流”,节省解码中间环节,并提高处理吞吐。


小结:现实与未来之间,落地节奏需“以终为始”

维度当前挑战中期机会
实时直播编码复杂度过高,硬件支持不足新一代 GPU/ASIC 推出后低延迟可期
视频监控芯片尚未支持,功耗敏感,多路并发受限节省带宽,提升存储效率,AI适配度高
AI 分析帧间结构压缩损失影响识别精度编码保结构,推理友好,适合 AI 接口整合

H.266 的落地路径并不会一蹴而就,但对于追求“极致压缩 + 低延迟 + 智能分析融合”的下一代视频系统而言,它无疑是值得布局的方向。


五、技术演进趋势与应用场景预测:谁会率先用上 H.266?

虽然 H.266/VVC 标准已于 2020 年正式发布,但如同当年的 H.265 一样,它从“标准发布”到“规模应用”仍需经历一个典型的技术演进周期:标准 → 编码器实现 → 硬件支持 → 生态工具链 → 商业应用普及。站在 2025 年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H.266 的未来之路正在加速成型。

大牛直播SDK的RTSP和RTMP播放器延迟展示:

Windows平台 RTSP vs RTMP播放器延迟大比拼


1️⃣ 技术演进节奏:从离线转码到实时分发的路线图
阶段当前进展典型标志
标准发布期✅ VVC 标准定稿,参考实现公开Fraunhofer VVenC/VVdeC 编解码器
编码器优化期✅ 软件编码器初步可用,转码场景落地腾讯、Bilibili、爱奇艺等启动云转码测试
硬件适配期🔄 芯片厂商逐步推出支持 VVC 的 SoC联发科、Intel Xeon GPU 测试样品
生态搭建期🔄 FFmpeg、VLC 等逐步兼容 VVCFFmpeg v6.1 起支持 VVdeC 解码
规模部署期🚧 直播、监控等高实时场景尚在观望预计 2025-2026 年进入边缘系统验证阶段

📌 工程视角提示:当前使用 H.266 最稳妥的路径,是从“云端转码 + 离线存储 + 高压缩归档”起步,逐步向“边缘编码 + 实时播放”演进。


2️⃣ 谁会最先用上 H.266?三类“先行者”场景预测
🔹 OTT 视频平台 / 视频云服务商
  • 面对 PB 级视频内容的存储与分发压力,任何 1% 的压缩率提升都具有经济价值;

  • 采用 H.266 进行转码归档,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前提下,节省大量存储与带宽;

  • 典型代表:YouTube、爱奇艺、Bilibili、Netflix 等。

应用场景:高码率点播内容(4K HDR 电影、赛事回放)、转码归档、云点播。


🔹 智能交通 / 城市安防 / 工业监控系统
  • 多路摄像头 + 长周期录像是带宽和存储重灾区;

  • H.266 的高压缩比 + AI 友好结构,有助于降低整体系统成本并提升算法识别效率;

  • 随着国产芯片支持 H.266 的可能性增加(如海思/君正/瑞芯微路线),监控边缘端会率先迎来 VVC 实装潮。

应用场景:高清视频卡口、轨道交通监控、港口/工地多路监控归档。


🔹 云边 AI 计算平台 / 视频智能感知设备
  • AI 系统对“视频流量小 + 结构完整”有刚性需求;

  • H.266 具备天然优势:压缩率高 + 编码结构利于后续图像建模;

  • 对边缘平台(如机器人、无人机、车载终端)而言,在 SoC 支持后可直接推送 H.266 码流上云分析。

应用场景:边缘 AI 感知终端、无人机视频回传、远程视频识别系统。


3️⃣ SDK 与集成商的部署建议:从“可选支持”向“策略适配”演进

对于音视频 SDK、播放器框架、流媒体服务器厂商而言,H.266 的接入建议如下:

模块当前建议后续演进方向
播放器✅ 加入 VVdeC 软件解码 fallback 支持🔄 逐步支持 GPU/硬件加速的动态切换
推流 SDK⚠️ 暂以 H.265 为主🚀 后续可支持 H.266 profile + codec fallback
转码系统✅ 支持 H.265 → H.266 批量转码📦 引入场景感知编码策略(运动/静态/AI输入)
轻量 RTSP 服务模块✅ 保持解码能力兼容性🧠 引入“智能分发”:客户端能力协商选择编码格式

📌 开发建议:大牛直播SDK 等通用播放器框架,可考虑加入 codec capability negotiation(编解码能力协商)机制,让接入端根据平台自动匹配最佳码流(如 H.264 fallback,H.266 优先)。


小结:H.266 的大规模应用,不是“替代”,而是“重构”

H.266 不会一夜之间取代 H.264 或 H.265,它更像是在构建未来视频架构的新地基。

  • 对于大流量点播平台,是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 对于智能视频系统,是AI 感知友好型编码标准

  • 对于直播与低延迟场景,是待硬件成熟后的升级方向

从标准到产业,从算法到硬件,从播放器到传输链路——H.266 的普及,是一场逐步渗透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闪电战。


六、结语:为什么我们仍需提前布局 H.266?

尽管当前的直播、监控、AI 视频系统仍以 H.264 和 H.265 为主力,H.266 看似“尚在路上”,但从长期视角来看,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次压缩效率的跃升,而是一次全方位的视频技术范式转变

✅ 1. H.266 是下一代视频基础设施的压缩引擎

未来的视频系统将承载更多任务:

  • 从“供人观看”扩展为“供机器分析”;

  • 从“中心处理”转向“边缘智能”;

  • 从“单端播放”迈向“全场景协同感知”。

在这一转型中,传统的 H.264/H.265 编码结构已难以满足:

  • AI 需要更高结构还原度的视频流;

  • 边缘传输需要更小的码率;

  • 多终端异构播放需要更灵活的解码能力。

H.266 正是为这些场景预设的编码引擎——不仅压缩得更好,还编码得更懂“语义”和“结构”。


✅ 2. 从“技术储备”到“系统演进”的战略窗口期已开启

产业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新标准的成功,都依赖于先行者的“种子落地”。

此刻的 H.266 就像 2013 年的 H.265:

  • 编码器刚刚可用;

  • 硬件生态正在铺开;

  • 软件系统处在“支持 vs 不支持”的临界点。

对视频技术厂商而言,不是等到客户提出支持 H.266 才开始准备,而是从现在就应打下“能力底座”

  • 播放器具备基础解码适配能力;

  • 推流/转码系统具备 H.266 profile 预设;

  • 服务端具备 codec 协议协商与动态切流能力;

  • 开发团队对 H.266 的结构、API 和调优机制具备基本认知。


✅ 3. 兼容而不绑定,演进而不激进

布局 H.266,并不意味着抛弃现有标准,而是要构建一种“向下兼容、向上演进”的技术策略。

大牛直播SDK 等多协议流媒体系统,可借助模块化设计:

  • 播放端可自动判断平台能力,优先解码 H.266,否则 fallback 到 H.265/H.264;

  • 推流与转码端可配置目标编码格式,灵活应对不同平台侧写;

  • 边缘节点与云平台之间支持混合编解码部署,保障性能与兼容性并存。

📌 换句话说:H.266 不会取代一切,但会重构一切。


🔚 最后的话

从视频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

  • H.264 是通用时代的可靠基石;

  • H.265 是 UHD 时代的过渡主角;

  • AV1 是开放生态的网络革新者;

  • H.266,是多场景智能时代的真正基础设施。

对于每一个构建视频系统的开发者、架构师与产品负责人而言,今天对 H.266 的理解与准备,将决定三年后系统的性能边界与演进空间。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视频新基础设施”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

📎 CSDN官方博客:音视频牛哥-CSDN博客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diannao/94301.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diannao/9430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Javascript面试题及详细答案150道之(031-045)

《前后端面试题》专栏集合了前后端各个知识模块的面试题&#xff0c;包括html&#xff0c;javascript&#xff0c;css&#xff0c;vue&#xff0c;react&#xff0c;java&#xff0c;Openlayers&#xff0c;leaflet&#xff0c;cesium&#xff0c;mapboxGL&#xff0c;threejs&…

Git如何同步本地与远程仓库并解决冲突

在团队协作开发中&#xff0c;保持本地仓库与远程仓库同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 Git 更新本地仓库至最新远程版本&#xff0c;并深入解析冲突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一、同步本地与远程仓库1. 检查远程仓库配置首先&#xff0c;确保本地仓库已正确关联远程仓库…

Hadoop MapReduce 3.3.4 讲解~

✨博客主页&#xff1a; https://blog.csdn.net/m0_63815035?typeblog &#x1f497;《博客内容》&#xff1a;.NET、Java.测试开发、Python、Android、Go、Node、Android前端小程序等相关领域知识 &#x1f4e2;博客专栏&#xff1a; https://blog.csdn.net/m0_63815035/cat…

1、【数学】【硬币悖论】旋转硬币问题

问题描述&#xff1a; 两个相同的硬币&#xff0c;半径都是 rrr。一个硬币&#xff08;称为“动硬币”&#xff09;沿着另一个固定不动的硬币&#xff08;“静硬币”&#xff09;的外边缘无滑动地滚动一圈&#xff0c;回到起始位置。问&#xff1a;动硬币自身旋转了几圈&#x…

【盘古100Pro+开发板实验例程】FPGA学习 | PCIE 通信测试实验例程

本原创文章由深圳市小眼睛科技有限公司创作&#xff0c;版权归本公司所有&#xff0c;如需转载&#xff0c;需授权并注明出处&#xff08;www.meyesemi.com) 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xff1a; 完成 PCIE 通信测试。 实验环境&#xff1a; Window11 PDS2022.2-SP6.4 硬件环…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调制识别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调制识别是一种利用信号的高阶统计特性来识别不同调制方式的方法。 1. 基本原理 高阶累积量&#xff08;Higher-Order Cumulants&#xff09;是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具&#xff0c;能够捕捉信号的非高斯特性。与高阶矩相比&#xff0c;高阶累积量对高斯噪声具…

Java常用数据结构入门

Java常用数据结构入门 前言 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基础&#xff0c;掌握常用数据结构能帮助你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本文面向Java初学者&#xff0c;介绍Java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1. 数组 (Array) 数组是最基础的数据结构&#xff0c;可以存储固定大小的同类型…

Android GPU测试

一、Basemark GPU 可选择进行vulkan和opengl测试&#xff1a; 二、GFXBench 进行各种offscreen测试&#xff08;包括曼哈顿离屏&#xff09; 这是由GFXBench图形性能测试套件提供的一个著名3D图形渲染场景。 它模拟了一个复杂的未来都市环境&#xff08;类似曼哈顿&#xff…

2025年6月最新SCI-灰熊脂肪增长优化算法Grizzly Bear Fat Increase-附Matlab免费代码

引言 本期介绍一种受自然启发的创新算法——灰熊脂肪增长优化算法Grizzly Bear Fat Increase optimizer&#xff0c;GBFIO。GBFIO算法模仿灰熊为准备过冬而积累身体脂肪的自然行为&#xff0c;借鉴了它们的狩猎、捕鱼、吃草、蜂蜜等策略。于2025年6月发表在JCR 1区&#xff0c…

Pytorch实现一个简单的贝叶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贝叶斯深度模型的主要特点和实现说明&#xff1a;模型结构&#xff1a;结合了常规卷积层&#xff08;用于特征提取&#xff09;和贝叶斯线性层&#xff08;用于分类&#xff09;贝叶斯层将权重视为随机变量&#xff0c;而非传统神经网络中的确定值使用变分推断来近似权重的后验…

Dubbo 3.x源码(32)—Dubbo Provider处理服务调用请求源码

基于Dubbo 3.1&#xff0c;详细介绍了Dubbo Provider处理服务调用请求源码 上文我们学习了&#xff0c;Dubbo消息的编码解的源码。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Dubbo Provider处理服务调用请求源码。 当前consumer发起了rpc请求&#xff0c;经过请求编码之后到达provider端&#xff0c;…

每日一leetcode:移动零

目录 解题过程: 描述: 分析条件: 解题思路: 通过这道题可以学到什么: 解题过程: 描述: 给定一个数组 nums&#xff0c;编写一个函数将所有 0 移动到数组的末尾&#xff0c;同时保持非零元素的相对顺序。 请注意 &#xff0c;必须在不复制数组的情况下原地对数组进行操…

6-Django项目实战-[dtoken]-用户登录模块

1.创建应用 python manage.py startapp dtoken 2.注册应用 settings.py中注册 3.匹配路由4.编写登录功能视图函数 import hashlib import json import timeimport jwt from django.conf import settings from django.http import JsonResponse from user.models import UserPro…

Axure日期日历高保真动态交互原型

在数字化产品设计中&#xff0c;日期日历组件作为高频交互元素&#xff0c;其功能完整性与用户体验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本次带来的日期日历高保真动态交互原型&#xff0c;依照Element UI、View UI等主流前端框架为参考&#xff0c;通过动态面板、中继器、函数、交互…

【YOLOv4】

YOLOv4 论文地址&#xff1a;&#xff1a;【https://arxiv.org/pdf/2004.10934】 YOLOv4 论文中文翻译地址&#xff1a;【深度学习论文阅读目标检测篇&#xff08;七&#xff09;中文版&#xff1a;YOLOv4《Optimal Speed and Accuracy of Object Detection》-CSDN博客】 yol…

【秋招笔试】2025.08.03虾皮秋招笔试-第一题

📌 点击直达笔试专栏 👉《大厂笔试突围》 💻 春秋招笔试突围在线OJ 👉 笔试突围在线刷题 bishipass.com 01. 蛋糕切分的最大收益 问题描述 K小姐经营着一家甜品店,今天她有一块长度为 n n n 厘米的长条蛋糕需要切分。根据店里的规定,她必须将蛋糕切成至少 2 2

2.0 vue工程项目的创建

前提准备.需要电脑上已经安装了nodejs 参考 7.nodejs和npm简单使用_npmjs官网-CSDN博客 创建vue2工程 全局安装 Vue CLI 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来全局安装 Vue CLI&#xff1a; npm install -g vue/cli npm install -g 表示全局安装。vue/cli 是 Vue CLI 的包名。 安装完成后…

视觉图像处理中级篇 [2]—— 外观检查 / 伤痕模式的原理与优化设置方法

外观缺陷检测是工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xff0c;而伤痕模式作为图像处理的核心算法&#xff0c;能精准识别工件表面的划痕、污迹等缺陷。掌握其原理和优化方法&#xff0c;对提升检测效率至关重要。一、利用伤痕模式进行外观检查虽然总称为外观检查&#xff0c;但根据检查对象…

ethtool,lspci,iperf工具常用命令总结

ethtool、lspci 和 iperf 是 Linux 系统中进行网络硬件查看、配置和性能测试的核心命令行工具。下面是它们的常用命令分析和总结&#xff1a; 核心作用总结&#xff1a; lspci: 侦察兵 - 列出系统所有 PCI/PCIe 总线上的硬件设备信息&#xff0c;主要用于识别网卡型号、制造商、…

DAY10DAY11-新世纪DL(DeepLearning/深度学习)战士:序

本文参考视频[双语字幕]吴恩达深度学习deeplearning.ai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参考文章0.0 目录-深度学习第一课《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Stanford吴恩达教授-CSDN博客 1深度学习概论 1.举例介绍 lg房价预测&#xff1a;房价与面积之间的坐标关系如图所示&#xff0c;由线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