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核心工作原理基于低相干光干涉,通过测量生物组织或材料内部不同深度结构的背向散射光信号差异,构建高分辨率的二维或三维图像。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详细解析:
一、基础原理:低相干光干涉
OCT技术利用宽带光源(如超发光二极管)发出的低相干光(相干长度短,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通过分束器将光分为两束:
- 参考臂:光经反射镜反射后返回,路径长度可精确控制。
- 样品臂:光聚焦到待测样品(如生物组织)内部,不同深度的结构对光产生背向散射或反射。
两束反射光在检测器处重新汇合,产生干涉信号。由于低相干光的特性,仅当参考臂与样品臂的光程差小于光源的相干长度时,才会出现明显的干涉条纹。通过扫描参考臂的长度(时域OCT)或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干涉光谱(频域OCT),可获取样品内部不同深度的结构信息。
二、关键技术:时域与频域OCT
- 时域OCT(TD-OCT):
- 原理:通过机械移动参考臂的反射镜,逐点扫描样品深度,记录干涉信号强度随参考臂位置的变化。
- 特点:结构简单,但成像速度受机械扫描限制,通常为每秒几十至几百次A-scan(深度扫描)。
- 频域OCT(FD-OCT):
- 原理:利用光谱仪或高速扫频光源,同时记录所有深度的干涉光谱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直接解析出样品深度信息。
- 分类:
- 光谱域OCT(SD-OCT):使用线阵相机记录干涉光谱,成像速度可达每秒数十万次A-scan。
- 扫频OCT(SS-OCT):利用高速扫频激光源和点探测器,成像速度更高,可达每秒数MHz。
- 优势:成像速度比时域OCT快1-2个数量级,且灵敏度更高。
三、成像过程:从光信号到结构图像
- 光发射与聚焦:宽带光源发出的光经分束器分为两束,样品臂的光聚焦到样品内部某一位置。
- 背向散射光收集:样品内部不同深度的结构对光产生散射,散射光携带该深度的结构信息。
- 干涉信号检测:参考臂与样品臂的反射光在检测器处干涉,信号强度与两臂光程差相关。
- 深度信息解析:
- 时域OCT:通过移动参考臂,记录不同深度处的干涉信号强度。
- 频域OCT:直接分析干涉光谱,通过傅里叶变换获取深度方向的结构信息。
- 横向扫描与图像构建:通过移动样品或扫描光束,获取不同横向位置的深度信息,最终合成二维或三维图像。
四、性能参数:分辨率、灵敏度与成像深度
- 轴向分辨率:
取决于光源的相干长度,公式为:
Δz=π⋅Δλ2ln2⋅λ02
其中,$\lambda_0$为中心波长,$\Delta \lambda$为光源带宽。典型轴向分辨率为1-15微米。 |
2. 横向分辨率:
与聚焦光斑尺寸相关,由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NA)决定,公式为:
Δx=NA0.37⋅λ0
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
3. 灵敏度:
- 定义为系统检测微弱反射信号的能力,频域OCT的灵敏度可达100 dB以上,可检测到10−10量级的反射信号。
- 成像深度:
- 受光源相干长度和样品散射特性限制,通常为2-3毫米(生物组织)。
五、技术优势:非接触、高分辨率与实时成像
- 非接触式检测:无需物理接触样品,避免对脆弱结构(如视网膜)的损伤。
- 高分辨率:轴向分辨率达微米级,可清晰显示细胞级结构(如视网膜各层)。
- 实时成像:频域OCT的成像速度可达每秒数百万次A-scan,支持实时动态监测(如血流灌注)。
- 无辐射危害:使用近红外光,对人体安全无害。
六、应用领域:从眼科到工业检测
- 眼科:
- 诊断黄斑病变、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通过高分辨率成像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
- 心血管:
- 冠状动脉OCT可清晰显示血管内斑块形态,指导支架植入手术。
- 肿瘤学:
- 检测皮肤、消化道等器官的早期肿瘤,通过组织散射特性差异识别病变。
- 材料科学:
- 检测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的表面粗糙度、内部缺陷或涂层厚度。
- 工业检测:
- 用于半导体芯片、微电子器件的层间结构分析,或复合材料内部缺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