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一、发展历程:从传统模型到智能融合
-
- (一)传统模型构建阶段(1970s-2016)
- (二)深度学习应用阶段(2017-2020)
- (三)硬件-算法协同阶段(2021至今)
- 二、技术分类与性能对比
-
- (一)传统方法体系
- (二)深度学习方法
-
- 1. 监督学习模型
- 2. 无监督/自监督方法
- 3. 混合物理模型
- (三)硬件优化技术
- 三、关键技术对比与适用场景
-
- (一)算法性能矩阵
- (二)典型应用场景
-
- 1. 安防监控
- 2. 自动驾驶
- 3. 医疗影像
- 4. 消费电子
- 四、未来趋势与技术挑战
-
- (一)前沿技术方向
- (二)核心挑战
- (三)产业发展预测
低照度图像处理技术旨在解决光照不足环境下图像质量退化问题,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亮度、抑制噪声并恢复细节,已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本文系统梳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技术分类、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框架。
一、发展历程:从传统模型到智能融合
低照度图像处理技术的演进可分为三个明确阶段,呈现从物理建模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一)传统模型构建阶段(1970s-2016)
- 理论奠基:1971年Land提出的Retinex理论开创了物理建模先河,通过分离图像的光照分量与反射分量实现增强,其核心公式为 ( \log(I) = \log(L) - \log® ),奠定了后续30年的技术基础[1][9]。
- 算法突破:2000年后多尺度Retinex(MSR)通过融合不同高斯核尺度的处理结果,缓解了单尺度算法的光晕效应;2017年Guo等人提出的LIME算法通过精确估算照明图,将增强效果提升至传统方法的性能天花板[1]。
- 局限显现:该阶段算法普遍存在泛化性不足问题,如直方图均衡化易导致过增强[2],经典Retinex在强边缘处产生明显光晕[9],且难以处理低于1lux的极端低照度场景[7]。
(二)深度学习应用阶段(2017-2020)
- 端到端革命:2018年Chen等人发布的SID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