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研发人员,授权发明专利40+,聊聊技术层面的创新,
创新的本质,是旧有知识的创造性组合,
不存在无中生有的创新,
你必须建立本领域的知识体系,对过往各种创新,烂熟于心,才有可能产出新idea,
换言之,在某个细分领域,认知颗粒度足够精细,才有可能创新,
何为认知颗粒度?
以器件结构类专利,进行说明,
这类专利针对某种已有的器件,通过结构上的微创新,获得某些有益效果。
比如碳化硅TMOS,典型结构是在栅极区域挖槽,将栅电极做到半导体材料内部。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大堆改进结构,比如ROHM的源极区域挖槽、Infineon的不对称屏蔽、住友的接地双掩埋等等。
这些改进的idea是如何产生的?
寻找问题至关重要。
已有的器件结构尚存在哪些问题?
以VDMOS为例。
击穿特性与导通特性的折中能否进一步提升?
短路能力与导通特性的折中能否进一步提升?
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的折中能否进一步提升?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计其数。
往深了想,如何识别这些问题?
细化对器件认知的颗粒度。
颗粒度越细,越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想法。
比如,你的目标是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Rdon。
初学者往往无意识地将Rdon看作一个整体,这颗粒度太粗糙,看不到问题,理所应当。
如果将颗粒度细化,会发现,
自上而下,器件的电阻成分包括欧姆接触电阻、沟道电阻、JFET区电阻、漂移区电阻和衬底电阻,你的idea针对哪一部分?
如果是欧姆接触电阻,那就要考虑改变金半接触的材料?增大欧姆接触的面积?调整欧姆退火的条件?
如果是沟道电阻,那就要考虑是积累型沟道还是反型层沟道?是提升迁移率还是减小沟道长度?
如果是漂移区电阻,那就要考虑是否利用电导调制效应?或者引入超结结构?
每个参数背后,都藏有无穷的细节,果壳之中,亦有宇宙。
面对最普通的参数Rdon,初学者的心中波澜不惊,进阶者的脑海已转过万千思绪。
学得越深,你看到的细节越纷繁、越庞大。
化繁为简,是统领全局的战略能力。由简入繁,是深耕细作的战术能力。
了解认知颗粒度的重要性,下一个问题是,
如何在日常学习中,逐渐细化认知颗粒度?
有人说,多读文献、多看资料、多听网课,
这些,都是输入,学习效率太低,
我的体会是,
按照费曼学习法的逻辑,形成“输入→思考→输出”的学习流程,将其内化为自身习惯,
关键,是思考和输出,
图片来源:网络
三年前,每看一篇文献或专利,我都会做一页PPT,
无论多么复杂的文献专利,都逼着自己,选择最重要的信息,用自己的逻辑,串成自圆其说的故事,展示在一页PPT内。
什么叫自圆其说的故事?
A是这PPT的观众,A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离得越远,看懂这故事的难度越大。
最好的故事,可以让风马牛不相及的研究者,也能看懂其中的逻辑。
在身边人里,找一个假想观众,不用选你的同门,甚至不必是研发人员。
我的假想观众,便是公司总经理。
他了解技术,但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各个方向的技术细节。
做每一页PPT,我都会想象自己坐在会议室,向总经理介绍这篇文献背后的故事。
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采用哪种思路,做了哪些实验,得到哪些结果,尚有哪些不足……
想经得住追问,就得对每页PPT精雕细琢,梳理出令人信服的逻辑链。
如此坚持一段时间,积累几十页PPT,发现效率提升不少。
一是查找非常方便,哪天突然想到某篇文献里的某个点,就在这里查询,
二是会加深印象,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篇文献的精华,的确会记得更久。
今年以来,又觉得,某些复杂的文献,一页PPT实在难以呈递所有高价值信息,
于是尝试另一种玩法,对这些文献,进行解读,
这份功率器件文献专栏,也是费曼学习法的最新应用,
希望通过我的解读,将晦涩的专业文献,转换成可读性更强、却又不失其内在逻辑的作品,
为什么要建立专栏,定期更新?
因为要通过这种方式,逼自己交付作品。
小结:
技术领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答:在某一细分领域,细化认知颗粒度,
如何细化认知颗粒度?
答:按照费曼学习法的逻辑,建立“输入→思考→输出”的学习流程,内化为自身习惯。
坚持一年半载,idea自会从心底涌现。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