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这里是 Hello_Embed。在前一篇笔记中,我们用循环实现了 LED 闪烁,其中重复使用了两段几乎一样的延时代码:
for(i = 0; i < 100000000; i++); // 延时
这种重复不仅让代码冗余,还不利于后续修改(比如想调整延时时间,需要改两处)。有没有办法把这段延时 “打包” 成一个可复用的模块?这就需要用到 C 语言中的函数。本文将从函数的定义、声明讲起,结合实例说明参数传递的两种方式(值传递与地址传递),以及函数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实用价值。
📦 函数的基本概念:封装重复代码
函数的核心作用是 “封装重复逻辑”,让代码更简洁、易维护。以延时功能为例,我们可以把重复的 for 循环封装成一个函数,需要时直接调用。
函数的定义与声明
函数的定义格式为:
返回类型 函数名(参数列表) {// 函数体:实现具体功能
}
- 返回类型:表示函数执行后返回的数据类型(若无需返回值,用
void
); - 参数列表:函数接收的输入(若无需参数,用
void
); - 函数体:实现功能的代码块。
无参数、无返回值的函数
将延时功能封装成无参数函数
void delay(void) // 第一个void:无返回值;第二个void:无参数
{int i;for(i = 0; i < 100000000; i++); // 延时逻辑
}
调用时直接写delay();
即可,替代原来的 for 循环。这样修改延时时间只需改函数内部,无需到处找重复代码。如果此函数涉及公司机密,还可以将函数封装为库,别人使用直接调用库就可以了。
带参数的函数
如果想灵活控制延时时长,可以给函数添加参数:
void delay(int cnt) // 参数cnt:控制循环次数
{int i;for(i = 0; i < cnt; i++); // 用参数cnt替代固定值
}
调用时通过delay(100000000);
指定延时长度,甚至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整(比如delay(50000000);
实现更短的延时)。
带返回值的函数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有着两个不同参数的函数,如下:
int add(int a, int b)
{int sum = a + b;return sum;
}
此时函数就有返回值sum
,所以add
的返回类型是int
。这段代码还可以将sum
省去,直接返回a + b
。下面我们来实战演练一遍:
#include <stdio.h>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int main()
{int a1 = 10, b1 = 20;// 方式1:将返回值赋给变量,再使用int c1 = add(a1, b1);printf("The sum of %d and %d is %d\n", a1, b1, c1);// 方式2:直接在表达式中使用返回值printf("The sum of %d and %d is %d\n", a1, b1, add(a1, b1));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图:
可以看到我们有两种方法输出两数之和:一种是将函数值赋给定义好的c1
,再打印c1
;另一种是直接打印函数返回的两数之和的值,这种使用方式也是合规的。
🔄 参数传递的两种方式
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决定了函数内部能否修改外部变量,这在嵌入式开发中尤为重要(比如通过函数修改硬件寄存器的值)。
值传递:仅传递变量的 “副本”
先看一个例子:
#include <stdio.h>
// 尝试修改参数a的值
void change_val(int a)
{printf("The value of a 1 is %d\n", a); // 打印传入的值a = 200; // 修改参数aprintf("The value of a 2 is %d\n", a); // 打印修改后的值
}int main()
{int a = 100;change_val(a); // 传入a的值printf("The value of a 3 is %d\n", a); // 打印main中的a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图,函数内部的a
被改成了 200,但 main 中的a
仍为 100:
我们用反证法来理解这段代码的结果:假设main
中的a
和change_val
中的a
用同一块内存,顺序执行时,先是a = 100
,接着调用函数打印一次,此时打印出a
为 100;接着a = 200
再打印,a
应为 200;函数执行完毕后在主程序里再次打印,理论上a
应为 200,但现实结果却是 100。这说明:两个变量a
所占内存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到 “全局变量”“局部变量” 和 “栈” 的概念:
- 在函数之外定义的变量称为全局变量,在函数之内定义的变量称为局部变量。
- 程序运行时,内存中会划出一块区域称为 “栈”,还有一个硬件寄存器叫
SP
(栈指针)。当运行到main
函数时,会为其分配空间,SP
会从原来的位置往下移动,SP
原来位置与现在位置之间的区域就是main
的栈,里面存放main
的局部变量。 - 同样,
change_val
函数被调用时,也会有自己的栈来存放它的局部变量。
所以,代码中同名的a
实际上是不同的变量:main
中的a
在main
的栈里,change_val
中的a
在它自己的栈里。这段代码所侧重的恰恰是参数之间的传递:我们将main
中a
的值 100 传入change_val
中,所以第一次打印 100;函数内修改的是自己栈里的a
,所以第二次打印 200;最后打印的是main
函数中定义的a
,所以还是 100。
地址传递:通过指针修改原变量
那如果我就是想通过change_val
中的a
改变main
中的a
的值呢?当然有办法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请出指针了:
#include <stdio.h>
// 用指针接收地址,修改原变量
void change_val(int *a) // 参数为int型指针
{printf("The value of a 1 is %d\n", *a); // 访问指针指向的变量*a = 200; // 修改指针指向的变量(即main中的a)printf("The value of a 2 is %d\n", *a);
}int main()
{int a = 100;change_val(&a); // 传入a的地址printf("The value of a 3 is %d\n", a); // main中的a被修改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图,main 中的a
成功被改为 200:
原理:指针a
存储了 main 中a
的地址,通过*a
可以直接操作原变量的内存,因此修改会生效。这种方式在嵌入式中常用(比如通过函数修改寄存器的值,关于指针的更多知识可参考之前的笔记)。当change_val
函数执行完毕,SP
会重新指回main
函数,代表一个函数的结束。
结尾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系统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从无参数、无返回值的简单封装(如延时函数),到带参数、带返回值的灵活应用(如加法函数),再到参数传递的两种方式 —— 值传递(仅传副本,不影响原变量)和地址传递(用指针修改原变量)。我们还理解了局部变量在栈中的存储特点,这是搞懂参数传递机制的关键。
函数是 C 语言模块化编程的核心,在嵌入式开发中,我们可以将硬件初始化、数据处理等逻辑封装成函数,让代码更清晰、易复用。下一篇笔记,我们会进一步学习函数的递归。Hello_Embed 会继续陪伴大家,一步步掌握嵌入式 C 语言的精髓,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