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幻觉的本质:深度=逻辑层次,宽度=组合限制,深度为n的神经网络最多只能处理n层逻辑推理,宽度为w的网络无法区分超过w+1个复杂对象的组合

大模型幻觉的本质:深度=逻辑层次,宽度=组合限制,深度为n的神经网络最多只能处理n层逻辑推理,宽度为w的网络无法区分超过w+1个复杂对象的组合

    • 🧩 "深度=逻辑层次"具体含义
    • 🔢 "宽度=组合限制"具体含义
    • 大模型幻觉的本质:幻觉是AI尽力而为的结果
      • 模式1:逻辑链断裂型幻觉
      • 模式2:组合过载型幻觉
      • 模式3:知识拼接型幻觉
    • 🏥 在医学推理中的实际影响
      • 类型1:逻辑深度不够(深度限制)
      • 类型2:组合复杂度超限(宽度限制)
      • 类型3:药物相互作用(综合限制)
    • 设计更好的网络结构方面:
    • 识别AI不适用场景方面:
    • 分析这对医学大模型的具体影响:
    • 核心问题:医学诊断的复杂性挑战、罕见病诊断的特殊挑战、药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能不能用多智能体系统弥补呢?
      • 🏥 医学多智能体系统设计方案

 


论文:On the Limits of Hierarchically Embedded Logic in Classical Neural Networks

问1:这篇论文最终想说明什么?
答1:神经网络(如ChatGPT)在逻辑推理上有根本性限制,不是因为训练不够,而是因为数学结构本身的限制。

问2:什么叫"根本性限制"?
答2:就像一个只有10个手指的人,无论怎么训练都无法同时按住钢琴上的20个键一样,是结构决定的,不是能力问题。

问3:神经网络的结构到底限制了什么?
答3:限制了它能处理的逻辑复杂度。比如它能理解"苹果是红的",但处理"数出所有红色水果的种类"这种复杂逻辑就困难。

问4:为什么复杂逻辑更困难?
答4:因为复杂逻辑需要更多的"逻辑层次",而每一层神经网络只能增加一个逻辑层次。

问5:什么是"逻辑层次"?
答5:像搭积木一样。L₀是基础积木(“苹果”、“红色”),L₁是简单组合(“红苹果”),L₂是复杂组合(“数出所有红色水果”)。

问6:为什么一层网络只能增加一个逻辑层次?
答6:因为神经网络本质上是做线性组合,就像调色盘只能把现有颜色混合,不能创造全新的颜色。

问7:这和ChatGPT的"幻觉"有什么关系?
答7:当遇到超出能力的复杂逻辑时,它就用已知的简单逻辑"拼凑"答案,就像不认识字的人看图说话,会编出似是而非的故事。

问8:论文中的"零空间"是什么意思?
答8:就像压缩照片时丢失的信息,有些复杂的逻辑关系在转换成数字时就永远丢失了,找不回来。

问9:作者提出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答9:理解这个限制后,可以设计更好的网络结构,或者知道在哪些任务上不要过度依赖AI。

问10:这个研究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答10:帮我们理解AI的边界,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信任AI,什么时候需要人类的复杂推理能力。

 


🧩 "深度=逻辑层次"具体含义

问1:什么叫"深度=逻辑层次"?
答1: 每一层网络只能增加一个推理步骤。就像搭积木,每层只能在前一层基础上再搭一块。

问2:能举个具体例子吗?
答2: 以诊断糖尿病为例:

1层网络】- 能处理L₁逻辑:
输入症状 → 直接识别
"口渴" → 识别为"口渴症状"
"多尿" → 识别为"多尿症状"2层网络】- 能处理L₂逻辑:
症状识别 → 症状组合
"口渴" + "多尿""可能是代谢异常"3层网络】- 能处理L₃逻辑:
症状组合 → 疾病推断 → 严重程度评估
"代谢异常" + "血糖指标""糖尿病""需要药物治疗"

问3:为什么不能跳过层次?
答3: 就像做数学题,你不能直接从"1+1"跳到"微积分",必须先学会加减乘除。

🔢 "宽度=组合限制"具体含义

问4:什么叫"宽度=组合限制"?
答4: 网络的宽度决定了能同时考虑多少个不同因素。宽度为w的网络最多只能区分w+1种复杂情况。

问5:医学例子呢?
答5: 以复杂病例诊断为例:

【宽度=3的网络】最多能区分4种情况:
情况1:症状A + 症状B + 正常指标C = 疾病X
情况2:症状A + 正常B + 异常指标C = 疾病Y  
情况3:正常A + 症状B + 异常指标C = 疾病Z
情况4:症状A + 症状B + 异常指标C = 疾病W但如果出现第5种情况:
情况5:新症状D + 症状B + 特殊指标E = ???
网络就无法准确区分了!

问6:这在现实中如何表现?
答6: AI会把第5种情况"强行归类"到前4种中的某一种,导致误诊。

 


大模型幻觉的本质:幻觉是AI尽力而为的结果

就是AI遇到了超出其逻辑表达能力的问题,但仍然必须给出答案,只能用已知的低阶逻辑去"拼凑"高阶逻辑。

AI用它熟悉的简单概念的加权组合来模拟它不理解的复杂概念,就像用已知词汇造一个不存在的词。

为什么听起来合理?

因为AI确实在使用真实的医学知识片段,只是组合方式是错误的。

  • 网络深度限制:复杂逻辑被截断
  • 网络宽度限制:复杂组合被简化
【用户问】:"分析A药物、B药物、C药物在特定基因型患者中的三重相互作用"【AI能力边界】:只能处理两两相互作用(双变量逻辑)
【超出边界】:三重相互作用需要三变量逻辑【AI的"拼凑"过程】:
三重相互作用 ≈ A-B相互作用 + B-C相互作用 + A-C相互作用【问题】:真实的三重相互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于两两相互作用的简单叠加

完全颠覆了对幻觉的理解:

❌ 传统误解

  • 幻觉是训练不够导致的
  • 幻觉是数据质量问题
  • 幻觉是可以完全消除的bug

✅ 论文观点

  • 幻觉是数学必然性
  • 幻觉是AI尽力而为的结果
  • 幻觉无法完全消除,只能管理

问11:医学大模型的幻觉有什么特点?
答11: 根据论文理论,医学幻觉有三种典型模式:

模式1:逻辑链断裂型幻觉

【正确推理链】:症状→检查→鉴别→确诊→治疗
【AI实际能力】:只能处理3层逻辑
【幻觉表现】:跳过中间步骤,直接从症状跳到治疗

模式2:组合过载型幻觉

【复杂病例】:多种疾病+多种药物+个体差异
【AI处理】:简化为常见的2-3因素组合
【幻觉表现】:忽略关键的交互作用,给出危险建议

模式3:知识拼接型幻觉

【罕见情况】:AI遇到训练中没见过的病例组合
【拼接机制】:用相似病例的片段重新组合
【幻觉表现】:创造出不存在的"综合征""治疗方案"

🛡️ 如何应对幻觉?

问12:既然幻觉无法消除,怎么办?
答12: 论文的理论指导我们:

✅ 正确策略

  1. 识别高风险场景:复杂推理链、多因素组合、罕见情况
  2. 设置边界检测:AI自己识别"我可能在胡说"
  3. 人机协作验证:在关键环节加入人类检查
  4. 分解复杂问题:避免让AI处理超出能力的逻辑层次

❌ 错误期待

  1. 指望更多训练数据消除幻觉
  2. 认为更大的模型就不会幻觉
  3. 在高风险医学决策中完全信任AI

 


🏥 在医学推理中的实际影响

问7:这对医学大模型有什么具体影响?
答7: 造成三大类问题:

类型1:逻辑深度不够(深度限制)

【复杂诊断链】需要5层逻辑:
症状 → 系统判断 → 疾病类型 → 具体疾病 → 个体化治疗【3层模型的处理】:
症状 → 系统判断 → 疾病类型 → ❌(后面就开始"瞎猜"

问8:具体例子?
答8: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

  • 人类医生:皮疹 → 自免疾病可能 → 检查ANA → 阳性提示狼疮 → 评估器官受累 → 确定分型 → 个体化治疗
  • 有限AI:皮疹 → 自免疾病可能 → 狼疮 → ❌(直接跳到治疗,中间逻辑丢失)

类型2:组合复杂度超限(宽度限制)

问9:什么情况下会超出组合限制?
答9: 当需要同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时:

【罕见病诊断】需要同时满足:
✓ 3个神经系统症状
✓ 2个特定基因突变  
✓ 1个代谢异常
✓ 排除5个相似疾病
✓ 考虑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总共12+个独立因素需要精确组合判断

问10:AI会如何处理?
答10: AI会简化处理:

  • 忽略某些"不重要"的因素
  • 用常见病模式去匹配罕见病
  • 给出"可能性排序"而非精确诊断

类型3:药物相互作用(综合限制)

问11:为什么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困难?
答11: 因为同时受到深度和宽度双重限制:

【复杂用药场景】:
患者同时服用:降压药A + 抗凝药B + 抗生素C + 胃药D【需要的推理深度】:
药物代谢 → 酶系影响 → 血药浓度变化 → 疗效/副作用预测 → 剂量调整【需要的组合宽度】:
要同时考虑: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年龄、体重、基因型、其他疾病...

🚨 现实案例:AI医学诊断的典型失误

问12:有具体的失误案例吗?
答12:

案例1:逻辑深度不够

【患者】:年轻女性,疲劳 + 关节痛 + 面部红斑
【AI诊断】:直接输出 "系统性红斑狼疮,建议激素治疗"
【问题】:跳过了鉴别诊断步骤,没考虑其他可能性
【正确流程】:症状 → 鉴别诊断 → 特异性检查 → 确诊 → 分型 → 个体化治疗

案例2:组合复杂度超限

【患者】:老年男性,多种慢性病,服用8种药物
【AI处理】:只考虑了主要的3-4种药物相互作用
【遗漏】:微量营养素、中药、保健品的复杂交互作用
【结果】:推荐的新药与被忽略的某种补剂产生严重反应

💡 解决策略:认识限制,合理应用

问13:那医学AI还有用吗?
答13: 非常有用,但要用对地方:

✅ AI擅长的场景

  • 简单筛查:单一症状 → 可能疾病列表
  • 影像识别:X光片 → 是否有异常
  • 标准化诊断:按既定流程的常见病诊断
  • 文献检索:快速找到相关医学资料

❌ AI不适合的场景

  • 复杂罕见病诊断:需要深层推理链
  • 多因素个体化治疗:组合因素太多
  • 创新治疗方案:需要跨领域逻辑整合
  • 高风险决策:容错性要求极高

问14:最佳实践是什么?
答14: 分层协作模式

【第一层】AI快速筛查 → 识别可能的方向
【第二层】AI辅助分析 → 提供详细信息和建议
【第三层】人类医生 → 复杂推理和最终决策
【第四层】专家会诊 → 超复杂案例的集体智慧

设计更好的网络结构方面:

问1:既然每层只能增加一个逻辑层次,怎么设计更好的结构?
答1:可以设计"专门化的层",让不同的层专门处理不同类型的逻辑推理。

问2:什么叫"专门化的层"?
答2:比如设计一层专门处理计数逻辑,一层专门处理因果关系,一层专门处理时间序列,而不是让每层都处理所有类型。

问3:还有其他结构改进方法吗?
答3:可以设计"并行路径",让复杂逻辑分解成多个简单逻辑并行处理,最后再组合。

问4:论文提到的"张量分解"怎么帮助设计?
答4:通过T、L⁺、M、S、L这五个张量,可以清楚看到信息在哪个环节丢失,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

问5:具体可以怎么加强?
答5:比如在L⁺张量(结构压缩)环节,可以设计更大的"压缩空间",减少信息损失。

识别AI不适用场景方面:

问6:哪些任务不应该过度依赖AI?
答6:需要高阶逻辑推理的任务,比如复杂的数学证明、多层因果分析、精确计数等。

问7:什么是"多层因果分析"?
答7:比如"经济政策A影响就业B,就业B影响消费C,消费C影响股市D,股市D反过来影响政策制定"这种链条式推理。

问8:为什么精确计数也不行?
答8:因为论文证明了,当需要区分的对象数量超过网络的"宽度w"时,就会出现无法区分的情况。

问9:那在什么场景下AI还是可靠的?
答9:简单模式识别、语言翻译、文本摘要等不需要复杂逻辑推理的任务。

问10:如何判断一个任务是否超出AI能力?
答10:看是否需要"递归嵌套"的逻辑。比如"找出所有满足条件A的元素中,满足条件B的元素中,满足条件C的元素"。

问11:这对企业使用AI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11:在做重要决策时,如果涉及复杂的多层逻辑推理,应该用AI辅助而不是依赖,最终判断还是要人来做。

问12:对个人使用AI有什么建议?
答12:用AI处理信息整理、初步分析,但涉及复杂推理的结论要保持怀疑,多角度验证。

问13:这种认识对AI发展有什么长远意义?
答13:帮助我们从"让AI无所不能"转向"让AI和人类优势互补",更理性地发展AI技术。

分析这对医学大模型的具体影响:

医学诊断的复杂性挑战:

问1:医学诊断需要什么样的逻辑推理?
答1:需要多层嵌套推理,比如"症状A+症状B→可能疾病C,但如果还有症状D,则排除疾病C,考虑疾病E"。

问2:这种推理超出了AI的能力吗?
答2:是的,这是典型的高阶逻辑推理,需要同时处理多个条件的复杂组合,超出了论文描述的网络深度限制。

问3:具体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3:医学AI可能会"拼凑"诊断,用常见病的模式去匹配罕见病的症状,导致误诊。

罕见病诊断的特殊挑战:

问4:为什么罕见病特别困难?
答4:罕见病往往需要精确识别"症状组合的独特性",这需要高精度的逻辑区分能力,正是AI的薄弱环节。

问5:论文中的"计数问题"在医学中如何体现?
答5:比如需要同时满足"至少3个神经系统症状"+“2个免疫系统指标异常”+"1个特定基因突变"才能诊断某罕见病。

问6:AI为什么处理不好这种计数?
答6:当需要精确计数和组合的条件超过网络宽度时,AI就无法准确区分,可能把相似但不同的疾病混淆。

药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问7:药物相互作用分析有什么特殊性?
答7:需要考虑"药物A影响酶B,酶B影响药物C的代谢,进而影响药物D的效果"这种链式反应。

问8:这超出AI能力了吗?
答8:是的,这是多层因果推理,AI容易在中间环节"丢失"信息,给出不准确的相互作用预测。

个体化医疗的挑战:

问9: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有什么难点?
答9:需要同时考虑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病史、当前用药、生活方式等多维度信息的复杂交互。

问10:AI在这方面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10:AI容易用"平均化"的模式处理,而个体化恰恰需要识别"这个患者与众不同的特殊组合"。

实际应用建议:

问11:医学大模型应该用在哪些场景?
答11:适合用于初步筛查、文献检索、标准化诊断流程、医学影像的模式识别等相对简单的任务。

问12:哪些医学场景不应过度依赖AI?
答12:复杂罕见病诊断、多药物相互作用分析、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制定、复杂手术决策等。

问13:如何正确使用医学AI?
答13:把AI当作"高级的医学助手",用它来快速筛选信息、提供诊断建议,但最终决策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基于复杂推理来做。

问14:这对医学AI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启示?
答14:应该开发"专科化"的AI,比如专门处理心血管逻辑的AI、专门处理神经系统逻辑的AI,而不是追求"全科万能"。

问15:对患者和医生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15:患者应理解AI诊断的局限性,医生应该把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特别是在复杂病例中要保持独立的临床思维。

核心问题:医学诊断的复杂性挑战、罕见病诊断的特殊挑战、药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能不能用多智能体系统弥补呢?

我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基于神经网络逻辑推理限制理论,医学诊断中的复杂逻辑推理挑战是否可以通过多智能体系统来弥补?

多智能体架构能否突破单一网络的逻辑深度限制?

从论文的数学框架看,多智能体可能并没有突破根本限制,而是通过"分布式近似"提高了处理效果。

因为每个智能体仍然受到自身网络深度的限制,L_k逻辑层次约束依然存在于每个个体中。

多智能体的优势可能在于"逻辑分解"而非"逻辑突破"。

与分布式计算中的"分治策略"类似,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

新发现: 多智能体可能不是"突破"限制,而是"分解"复杂度

潜在风险是什么? 关键信息在传递中丢失,整合环节成为新的瓶颈

多智能体确实可以缓解单一网络的逻辑深度限制,但有条件和边界

关键洞察: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突破逻辑限制,而在于充分利用领域的可分解性

直接解答: 当医学逻辑出现"全局耦合"时,多智能体分解方案会失效。

什么是"全局耦合"的医学逻辑?

案例1:复杂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A + 药物B + 药物C + 基因型X + 肝功能Y =

这种逻辑无法分解,因为:

  •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
  • 不存在独立的子问题
  • 必须同时考虑所有因素的交互作用

案例2:罕见病的"症状星座"
某些罕见病需要同时满足:

  • 至少3个神经系统症状 AND
  • 2个特定基因变异 AND
  • 1个特殊代谢指标异常 AND
  • 排除5个相似疾病

根本结论:
多智能体无法完全突破逻辑深度的数学限制,但可以通过**“逻辑分解工程”**有效缓解这一限制。

关键发现:

  1. 本质机制:多智能体是"逻辑工程"而非"逻辑突破"
  2. 成功条件:医学问题具备可分解性(大多数情况符合)
  3. 失效边界:全局耦合的复杂逻辑仍然受限
  4. 优势领域:医学诊断的天然层次性提供了理想应用场景

🏥 医学多智能体系统设计方案

第一层:专科诊断智能体集群

  • 心内科诊断AI:专门处理心血管系统逻辑
  • 神经科诊断AI:专门处理神经系统逻辑
  • 内分泌科诊断AI:专门处理激素代谢逻辑
  • 影像诊断AI:专门处理影像-疾病关系逻辑

第二层:跨科协调智能体

  • 系统性疾病识别AI:处理多系统受累情况
  • 药物相互作用AI:处理复杂用药逻辑
  • 鉴别诊断AI:处理相似疾病的区分逻辑

第三层:整合决策智能体

  • 基于各专科输入进行最终诊断整合
  • 关键:设计有效的信息传递和验证机制

第四层:质量控制智能体

  • 逻辑一致性检验
  • 诊断置信度评估
  • 人工介入触发机制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pingmian/91620.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pingmian/91620.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2419.按位与最大的最长子数组

Problem: 2419. 按位与最大的最长子数组 思路 子数组按位与的结果,不会超过子数组里的最大值(因为 a & b ≤ max(a, b))。 进一步推导,整个数组最大按位与的结果就是数组本身的最大值。 因为最大的那个元素自己作为子数组时&a…

智能时代:先管端点,再谈效率

为什么需要统一端点管理?在混合办公常态化、设备类型爆炸式增长的2025年,分散的端点如同散落各地的哨所。传统管理方式让IT团队疲于应对系统更新、漏洞修复、权限分配等重复劳动,不仅消耗60%以上的运维时间,更可能因响应延迟导致安…

Windows字体simsum.ttf的安装与Python路径设置指南

下载工具: https://fontforge.org/en-US/downloads/windows-dl/ 使用工具: 复制到c:\windows\fonts路径下面。 并复制到运行的python程序同一路径下。比如:c:\pythoncode\new\

GitHub下载项目完整配置SSH步骤详解

GitHub下载项目完整配置步骤(从零开始) 默认下好了git ,在文件夹中右键打开git bash , 如果没有请在csdn搜索教程 第一步:检查并清理现有SSH配置 # 进入.ssh目录 cd ~/.ssh# 备份并删除所有现有密钥(避免冲…

数据结构(9)栈和队列

1、栈 1.1 概念与结构 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允许在固定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操作。进行数据插入和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另一端称为栈底。栈里面的数据元素遵循后进先出的原则。栈的底层实现一般可以使用数组或者链表来实现,但数组的…

湖北大学暑期实训优秀作品:面向美丽中国的数据化可视平台

开发背景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系统简介当前,中国正以空前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

Ubuntu系统VScode实现opencv(c++)随机数与随机颜色

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图形学中,随机数与随机颜色的生成常用于增强图像的多样性、可视化多个目标区域、模拟自然现象以及生成测试数据等任务。通过随机化元素的颜色、位置或形状,可以使程序在动态展示、调试输出、以及数据增强等方面更加灵活和丰富。例如&a…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三大技术领域的深度解析

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数据挖掘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数据库技术、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交叉融合的产物。它经历了从简单查询到复杂知识发现的演变过程,早期阶段主要关注数据存储和检索,随着IBM、微软等公司的推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知识发…

MoR vs MoE架构对比:更少参数、更快推理的大模型新选择

Google DeepMind 近期发布了关于递归混合(Mixture of Recursion)架构的研究论文,这一新型 Transformers 架构变体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架构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能够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推理延迟和模型规…

uniapp开发实现【中间放大两边缩小的轮播图】

一、效果展示 二、代码实现 <template><view><!-- 轮播图 --><view class=<

机器学习没有最好的模型,只有最合适的选择(模型选择)

机器学习领域存在"没有免费午餐"定理&#xff0c;没有任何一种模型在所有问题上都表现最优。不同模型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同一数据集上&#xff0c;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可能有巨大差异。例如&#xff0c;线性关系明显的数据上线性模型可能表现优异&#xff0c;而…

关于人工智能AI>ML>DL>transformer及NLP的关系

一、AI、ML、DL、NLP的极简概念1、人工智能&#xff08;AI&#xff09;有不同的定义&#xff0c;但其中一个定义或多或少已成为共识&#xff0c;即AI是一个计算机系统&#xff0c;它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根据这个定义&#xff0c;许多算法可以归纳为AI算法…

小迪23-28~31-js简单回顾

前端-js开发 课堂完结后欲复习巩固也方便后续-重游-故写此篇 从实现功能过渡到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 1、 JS 是前端语言&#xff0c;是可以被浏览器“看到”的&#xff0c;当然也可以被修改啊&#xff0c;被浏览器禁用网页的 JS 功能啊之类的。所以一般都是前后端分离开发&…

vue项目预览pdf隐藏工具栏和侧边栏

1.在预览PDF时&#xff0c;PDF查看器通常会显示工具栏、侧边栏等控件。如果想隐藏这些控件&#xff0c;可以通过在PDF文件的URL中添加参数来实现。可以使用#toolbar0和#navpanes0等参数来隐藏工具栏和侧边栏。解释&#xff1a; #toolbar0&#xff1a;隐藏工具栏。#navpanes0&am…

ERP、CRM、OA整合工具哪家好?2025年最新推荐

当前&#xff0c;大多数中大型企业已部署了ERP&#xff08;企业资源计划&#xff09;、CRM&#xff08;客户关系管理&#xff09;、OA&#xff08;办公自动化&#xff09;等核心业务系统。这些系统在各自职能领域内发挥着关键作用&#xff1a;ERP管理财务、供应链与生产&#x…

设计模式:命令模式 Command

目录前言问题解决方案结构代码前言 命令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xff0c;它可将请求转换为一个包含与请求相关的所有信息的独立对象。该转换让你能根据不同的请求将方法参数化、延迟请求执行或将其放入队列中&#xff0c;且能实现可撤销操作。 问题 假如你正在开发一款新的文字…

4-verilog简单状态机

verilog简单状态机 1.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if (!rst_n)cnt_1ms < 20b0;else if (cnt_1ms_en)cnt_1ms < cnt_1ms 1b1;elsecnt_1ms < 20d0; 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if(!rst_n)cur_state < s1_power_init;else i…

ICCV2025 | 对抗样本智能安全方向论文汇总 | 持续更新中~

汇总结果来源&#xff1a;ICCV 2025 Accepted Papers 若文中出现的 论文链接 和 GitHub链接 点不开&#xff0c;则说明还未公布&#xff0c;在公布后笔者会及时添加. 若笔者未及时添加&#xff0c;欢迎读者告知. 文章根据题目关键词搜索&#xff0c;可能会有遗漏. 若笔者出现…

SPI通信中CS片选的两种实现方案:硬件片选与软件片选

一. 简介本文简单熟悉一下SPI通信中的片选信号&#xff08;CS&#xff09;的两种实现方案&#xff1a;硬件片选和软件片选&#xff0c;以及两种方案的区别&#xff0c;如何选择。在SPI&#xff08;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xff09;通信中&#xff0c;片选信号&#xff…

IBM 报告称除美国外,全球数据泄露成本下降

IBM 发布的一份针对 113,620 起数据泄露事件的年度全球分析报告发现&#xff0c;平均数据泄露成本同比下降了 9%&#xff0c;这主要归功于更快的发现和遏制速度。 该报告与波耐蒙研究所 (Ponemon Institute) 合作完成&#xff0c;发现全球平均数据泄露成本从 2024 年的 488 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