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OADS落地的架构蓝图
将ROADS体验从理念转化为现实,需要一套完整且自顶向下的架构蓝图作为支撑。华为的实践表明,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依赖于多个架构层次的协同推进,而非单点技术的应用。该蓝图通常包含以下五个关键层次,每一层都承载着实现ROADS体验的不同使命。
2.1 客户联接:打造ROADS体验的前端触点
客户联接层是用户感知ROADS体验的直接界面,其核心是构建全联接的协同平台,并围绕客户旅程开展ROADS体验设计。这一层的目标是将传统的、断点的、被动的客户交互,转变为持续在线、无缝协同、主动预判的现代化联接。
-
架构思路与重点:
- 旅程导向,而非功能导向:架构设计起点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模块,而是完整的客户旅程(如:开户旅程、投诉旅程、续约旅程)。我们需要绘制客户旅程地图(Customer Journey Map),识别每个触点的体验痛点和优化机会,并用ROADS标准进行衡量。
- 全渠道统一与协同:确保网站、App、小程序、线下门店、呼叫中心等所有渠道在体验、数据和业务逻辑上的统一。用户在一个渠道的操作,可以在另一个渠道无缝继续。这需要统一的客户认证体系、标签体系和上下文管理机制作为支撑。
- 情境感知与智能交互:前端触点应具备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用户设备、地理位置、历史行为、实时状态等信息,动态调整交互方式和内容推送。集成智能客服、虚拟助手和推荐引擎,提供“恰如其分”的互动体验。
-
实战案例:以华为自身的运营商客户服务为例,其通过构建在线体验平台,使得客户可以实时获取营销信息和产品动态,通过在线展厅按需观看解决方案的展示,并能全在线、自助地完成产品选购与客户化定制。交易过程全程可视,与华为实现“零”接触,并通过智能客服实现用户问题的快速闭环。
2.2 一线作战平台:赋能内部员工的ROADS体验
ROADS体验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面向客户的一线团队。一线作战平台旨在重塑员工的作业模式和数字化体验,通过数字化装备赋能业务数字化作战,最终实现“领先于行业的业务效率和体验”。
-
架构思路与重点:
- 角色一站式(Role-Based One-Stop Shop):打破按部门职能划分的烟囱式系统(如CRM、ERP、OA),构建以用户角色为中心的一站式工作台。例如,为客户经理整合商机管理、合同审批、资源申请、费用报销、协同沟通等功能,使其在一个界面内完成绝大部分日常工作。
- 场景化功能聚合与流程嵌入:不是简单地将旧系统功能链接到一个门户,而是围绕具体业务场景(如“签约一个客户”、“解决一个故障”),深度聚合所需的功能、数据和流程,并将办公协同能力(如即时消息、视频会议、任务管理)无缝嵌入到业务操作流程中。
- 移动化与现场作业支持:为需要外出作业的员工(如销售、工程师)提供强大的移动端支持,实现信息及时获取、作业实时感知。支持离线操作、图片上传、GPS定位、AR远程协助等,确保无论在线与否,业务都能高效开展。
-
实战经验:在构建此类平台时,我们采用前端微服务(Micro-Frontends)架构来整合后端 diverse 的系统。每个业务域团队负责开发和维护自己领域的微前端模块,最终在统一的工作台框架内组合交付。这既保证了体验的统一性,又赋予了各业务域迭代的灵活性。
2.3 能力数字化:沉淀与开放可复用的业务内核
能力数字化层是支撑前端灵活创新的后台核心。其本质是沿着主业务流,识别出关键业务能力,并进行彻底的数字化、服务化改造,然后将这些能力作为标准服务开放出来,供一线作战平台和客户联接平台快速调用,以响应多变的业务需求。
-
架构思路与重点:
- 业务能力梳理与领域设计:采用领域驱动设计(DDD) 的方法,与业务专家合作,梳理核心业务领域(如“客户”、“产品”、“订单”、“物流”),界定边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并识别出核心的领域能力(如“验证客户身份”、“计算保费”、“预留库存”)。
- API化与服务化:将识别出的业务能力封装成定义清晰、协议标准、高内聚、低耦合的API服务。优先构建那些通用性强、复用度高的业务能力(如统一支付服务、身份认证服务),形成企业的数字能力底座。
- “以用促建”的演进策略:能力数字化的建设不应脱离实际业务场景。最好的方式是从具体的客户旅程或一线场景出发,倒逼所需的能力服务,边建边用,在用中迭代优化,从而避免建成无人使用的“空中楼阁”。
-
实战经验:在金融行业,我们将复杂的“贷款审批”流程拆解为“信用评分”、“反欺诈核查”、“收入验证”、“规则引擎审批”等多个原子能力。 each ability was developed as an independent microservice. 这使得我们能够像搭积木一样,为不同产品(如个人消费贷、小微企业贷)灵活组装出不同的审批流水线,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创新和上线的速度。
2.4 数字化运营:数据驱动的智慧运营
数字化运营是实现实时(Real-time) 和智能体验的大脑和神经网络。其目标是实现数据同源和实时可视,将基于数据的决策、预警和行动融入到日常业务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引入AI进行预测和自动决策。
-
架构思路与重点:
- 统一数据底座(OneData):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台,统一数据标准,打通数据孤岛,形成唯一可信的数据源。这是所有数字化运营的基础。数据中台提供从数据集成、开发、治理到服务化的一站式能力。
- 实时数据管道与可视化:构建实时流处理管道(如使用Kafka, Flink),将关键业务事件(如订单创建、用户登录、支付成功)实时采集、处理并推送至实时数据大屏或管理驾驶舱(Dashboard),实现战场感知,让管理者和一线的指挥决策都有据可依。
- 数据驱动闭环与自动化:不仅仅停留在“看”数据,更要实现“用”数据。建立**“监控-分析-决策-行动”的自动化闭环**。例如,实时监控系统发现某API调用失败率飙升,自动触发告警并执行预案(如流量切换、扩容),甚至无需人工干预。
-
实战案例:某电商公司通过数字化运营平台,实时可视化全国订单、物流和客服状态。当大屏显示某区域因暴雨导致大量包裹延迟时,系统自动触发两条线:一是自动向受影响用户发送道歉通知和优惠券;二是提示客服团队准备话术,并辅助调度附近仓库资源进行调拨支援,将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5 云化IT平台:提供弹性和敏捷的技术基础
云化IT平台是承载以上所有架构层的物理基础。它通过云计算技术,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弹性、敏捷、可靠和经济的技术支撑。华为强调,真正的云化需要具备三大核心特征:所有硬件资源池化、软件架构全分布化、业务部署和运维全自动化。
- 架构思路与重点:
- 混合多云管理:企业IT环境往往是多种云形态(公有云、私有云、边缘云)并存的混合架构。平台需要具备统一的资源调度、网络互联、安全管控和成本优化能力,实现“一朵云”的管理体验。
- DevOps与持续交付:建立端到端的自动化CI/CD流水线,集成代码管理、自动化测试、安全扫描、自动化部署等环节,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和高质量交付,支撑业务的敏捷创新。
- AI使能:在云平台上引入AI能力平台(AI Platform),提供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模型部署和推理服务,将AI能力作为一种普惠服务提供给应用开发者和数据科学家,降低AI应用的门槛。
表:ROADS落地架构蓝图各层次关键功能与实现方法
架构层次 | 核心目标 | 关键功能 | 主要实现技术与方法 |
---|---|---|---|
客户联接 | 打造全联接、ROADS化的客户触点 | 全渠道协同、旅程优化、情境感知、智能交互 | 旅程地图、CDP、OpenAPI、推荐引擎、智能客服 |
一线作战平台 | 赋能员工,提升作战效率与体验 | 角色一站式工作台、场景化聚合、移动化、协同作战 | 微前端、移动中台、IM集成、低代码平台 |
能力数字化 | 沉淀复用、灵活组合的业务能力 | 业务能力识别、API化、微服务化、复用体系建设 | 领域驱动设计(DDD)、微服务、API管理、云原生 |
数字化运营 | 实现数据驱动和智能化的运营 | 统一数据底座、实时可视化、智能预警、自动化闭环 | 数据中台、流计算、数据可视化、AI/ML |
云化IT平台 | 提供弹性、敏捷、可靠的技术资源 | 混合多云管理、DevOps、资源池化、AI使能 | 容器化(K8s)、IaC、Service Mesh、CI/CD |